
糖人儿
会吹的手艺活
柳丝/文 吕士民/绘
说糖人儿,是因为据说这门手艺最早出现在北京天桥街头。那些靠“吹”生存的手艺人肩上一副挑子,一头是一个带架的长方柜,柜子下面搁着木圆笼子,一半可以打开,似半月形状。底下是一个小炭炉,炉上有一个大勺,中间盛满了糖稀。
最好看的是分为两层的木架,每层都有很多小孔,上面插满了吹好的糖人儿,有各种动物图案,也有戏曲里的人物,好看、好玩,还能吃。陪着大人逛街的孩子一见着就走不动路了,缠着大人买一个“猪八戒”或者“孙悟空”,高高兴兴地舍不得吃,只用舌头在上面舔两下,蹦蹦跳跳地回家去了。
不过,我还听过另一个传说,是和咱们安徽老乡有关。
话说当年朱元璋为了自己的皇位能一代代传下去,就造“功臣阁”火烧功臣。刘伯温侥幸逃脱,被一个挑糖稀担子的老人救下,两人调换服装,从此刘伯温隐姓埋名,天天用糖稀换破烂。在卖糖稀的过程中,刘伯温突发奇想把糖稀加热变软后制作各种糖人儿,煞是可爱,小孩子争先购买。后来这门手艺一传十、十传百,于是,刘伯温成了吹糖人儿的祖师爷。
但奇怪的是在安徽各地,会这门手艺的人似乎不多,我所见到的大都是背井离乡、走街串户操着外地口音的人。1969年的时候,我去报名上小学一年级,在学校门口第一次看见吹糖人儿的,只见那位大叔,嘴里哼着小调,拿起一小块棕色的糖稀,用一根细管插入糖块中间,边吹边转着圈,同时双手或捏或拉或拽或扯,那糖块便像气球一般,渐渐地胀了起来。一会儿工夫,一只只活灵活现的猴子就出现了。再用苇杆一头沾点糖稀贴在糖人上,就算大功告成。
听老合肥介绍,解放前十字街一带来过一位河南人,因为说着一口浓浓的河南话,大家都叫他“佬侉”。这位佬侉有一手绝活,就是吹“猴子拉稀”:先吹一个猴子糖人儿,再在猴背上敲一小洞倒入融化了的糖稀,然后在猴子屁股上扎一个小孔,让糖浆慢慢地流出来,下面用一个火柴盒接着,小朋友用麻秸杆挑火柴盒里的糖稀吃。这种吃法要快,否则冷却凝固住了,则要连糖人儿孙猴一起吃掉。
那时乡下也隔三差五地见到糖人儿的身影,只是还没到秋收季节,村子里有闲钱的人家不多,只好拿牙膏皮来换。两个铝牙膏皮可以换一个糖人儿。家里孩子多的,干脆逢上一枚鸡蛋,那样每个孩子可以人手一个。
现在在街头难得觅见吹糖人儿的,倒是经常在电视上看见,那已经多了一层表演的色彩。2011年正月正,河北人马青旺就将糖人吹到了中央电视台元宵晚会上。他介绍说解放前自己所在的村庄就有许多会吹糖人儿的手艺人,对外号称吹糖艺人村。民国时期,艺人们为了谋生走南闯北,在西北戈壁滩遇到过狼群追赶,在江南水乡遭到过兵匪抢劫,风餐露宿,生活非常艰苦。
今天不同往昔了,马青旺凭借日臻完美的技艺,运用魔术式的夸张手法,相声式的演说技巧,使传统的吹糖人儿手艺越来越好看。2001年的时候,马青旺被河北省文联授予“河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2004年6月又被授予“河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10年5月,马青旺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看到著名的旦角演员李玉刚,手拿着马青旺现场吹制的糖人演唱《新贵妃醉酒》,那感觉真叫一个享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