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柳丝
柳丝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204
  • 关注人气:16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春风又拂站塘

(2011-02-17 11:42:15)
标签:

文化

访谈

人文/历史

生活记录

分类: 老记出更

春风又拂站塘春风又拂站塘春风又拂站塘
春风又拂站塘
李云胜 文/摄

    合肥东边靠近二环路的边上有个地方名叫站塘,过去的确有口塘,于是那里的道路、村庄、小区等都以此命名,更有流传甚广的传说,给那里增添了几分厚重,几分回味。

站塘的早春二月

    我很好奇地在那里寻找那口塘,可七里站街道办事处的一位女同志告诉我,那口塘早就填平了。这一带原来是广袤的田野,随着合肥城市步伐的进程,如今已经是瑶海区的一部分,昔日的农田变成了高楼大厦,过去的村民变成了市民,不变的是留在脑海深处的记忆。
    站塘新村的秦伯伯是原来站塘村的农民,他告诉我站塘村原来属于七里塘镇,1961年的时候,全村有10个村民小组,8个自然村。当时在合肥市算是个大的村落,共有541户,将近2000人。那时的站塘村土地基本上都是良田,面积有近千亩,老百姓春种秋收,日子过得非常安逸。
    我问秦伯伯还记得那口塘吗?秦伯伯说怎么不记得,怎么不记得,那口塘实际位于东升村境内,非常开阔,有148亩田地那么大,在当时来讲是一口当家塘,灌溉周边840多亩的土地。解放初期,合肥农村的水利设施非常薄弱,基本上是靠天收,而这里又是三年一小旱,五年一大旱,那口塘在大旱之年可立了大功。
    我又问秦伯伯那些昔日的农民现在靠什么生活,秦伯伯自豪地说,虾有虾道,鳖有鳖路。站塘这里属于城乡接合部,大家开饭店、开货车,有的还靠出租房屋,什么赚钱做什么,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比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滋润多了。
    这倒不虚,我在站塘路上采访,道路两旁的商户有许多都是过去的农民。看着生意摊位前熙熙攘攘的顾客,他们的笑容也显得那么灿烂。

又一个斛兵塘

    站塘路无疑也是以那口塘的名字命名的,只是这条路曾经还经历过改名风波,知道的人可能就不多了。
    因为不是主干道,站塘路并不宽阔,而以前更窄。几年前拓宽了一次,修路后一度改名为旌德路,但附近居民一直反映不习惯,后又改为站塘路。我问了东七派出所的一位警察,他说当时路名是改了,但时间不长又恢复了站塘路这个名字,他们给居民办理户口与身份证时一直都没有变,用的都是用站塘路。
    合肥市地名办主任史守标告诉我,站塘的历史其实很悠久,关于它名称的来历有好几个传说,其中一个说法,那里算得上是合肥又一个斛兵塘。
    “站塘”的“站”有说是“战”,传说三国时曹操为打东吴而筑菱角台,在此取土,故名;也有说作应该作“栈”,具体原因并说不出个子丑寅卯;获得广泛支持的是现在的“站”,传说与合肥工业大学里的斛兵塘一样,曹操在合肥招兵买马,为知道自己兵马究竟有多少,便叫士兵整齐排队于此塘,然后计算出数字。
    实际上站塘到了上世纪70年代,已经逐渐从农村向城市过度。那里虽然还有大片的田地,但更多的已经被征用,许多家庭都是既在街道里有房屋,又在农村里有剩余的土地。1974年的时候,站塘社居委成立,据秦伯伯回忆,那时站塘还在,居委会就驻扎在塘埂上面。管辖范围扩大了,当时统计为25个居民小组,673户,2898人。
    王老伯是在我和秦伯伯聊天的时候出现的,他在旁边一言不发听了半天,还是我主动问他。没想到他比秦伯伯还能侃。
    他说自己的家原来住在站塘边上的王九大郢,先祖明朝时就来到这里,当时是个官宦人家,并且与周灵王的儿子太子晋是一脉相承。我很奇怪周灵王本姓姬,与他先祖何干?哪知老人家急了,一口咬定他说的没错,家里还有家谱为证。我笑着安慰老人家说,找时间一定去他家采访,相信他说的是真的。
        
自发的农民工市场

    站塘其实与我也算是有缘分,3年前我曾经想在那里租房,记得一直走到北边的一家屠宰厂也没有找到合适的房源,不是房子太破旧了,就是价钱太贵了。后来我在附近买房,真的把家安在了那里。
    站塘一带过去距离市区并不算远,按照老的计算方法,从大东门即威武门算起,也就是七华里左右,所以它的北边是七里塘,南边是七里站。站塘路在最初还是一条狭窄小路的时候,就叫双七路。这些,如今在那里居住的居民知道的就不多了,因为那里的外来人口尤其是务工做生意的像潮水般地涌来了。
    我在站塘菜市场旁遇见一位卖草莓的刘大姐,她见我走近,立马热情地向我推销篮子里堆成小山样的草莓。我看了看一溜排开的四大篮子的草莓,有大有小。刘大姐说这些草莓都是她从长丰自家的大棚里采摘的,再花功夫拣出来,这样可以按个头定价,为的是卖个好价钱。我注意到她身后的包装盒,没想到小摊小贩也搞起了包装。刘大姐憨厚地说,现在还是年里,大家走亲戚串门子,装在包装盒里好看些。
    站塘那里的外来人口不仅多,从事的职业也是五花八门,有卖水泥、黄沙的,有收购废品的,最为壮观的是那里自发形成的农民工市场。
    每天早上天刚刚露出鱼肚白,戴着安全帽,手拿瓦刀的农民工好像约好一样,立即在站塘路与临泉路交口的地方聚集起来,乌央乌央的,少说也有几百上千人。他们都有一身好手艺,基本上是从事建筑行业的,有的还是夫妻搭档,从老家来到了省城,一待就是七八上十年。
    时间不长,陆续就有开着汽车或骑着摩托车的包工头来到那里,高声宣布要多少泥瓦匠、多少钢筋工,多少钱一天,然后就会有相应农民工随之而去。据说那样干活有一个好处,就是工资一天一结,不会存在拖欠现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