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香店路上:不见香火缭绕

(2011-01-19 13:39:23)
标签:

杂谈

访谈

人文/历史

生活记录

文化

分类: 老记出更

香店路上:不见香火缭绕香店路上:不见香火缭绕香店路上:不见香火缭绕香店路上:不见香火缭绕
香店路上
不见香火缭绕
李云胜 文/摄

    从长江东路上的花冲公园旁向南走,曲径通幽,居然可以走到长江东大街,道路就像前苏联歌曲唱的那样,是“弯弯曲曲细又长”,不过还算好走,两辆汽车碰头,勉强可以通过,对于

附近的居民来说,也算是一条捷径。

到底弯了几道弯

    这是冬日里难得的一个大晴天,艳阳高照,将行人的臂膀晒得暖洋洋的。
    我被长江东路上的一块路牌吸引:香店路。向里张望,一百来米就看到了边,没想到走进去却是别有洞天。那不宽的道路向西一弯,再向南延伸开去,尽头是一家工厂区,傍边几个老汉

在和煦的阳光下“斗地主”,不时地发出一阵嚎叫,加上手舞足蹈,脸上洋溢着惬意和天真。
    听我打听香店路,一旁观看的许大爷告诉我,许多人都被香店路上的弯道迷惑了,以为不长,却不料弯弯曲曲一直通向长江东大街。他指着东边的道路对我说,这边也是香店路,走到头

再拐向南,和这里的道路一样宽,然后再弯个90度,出去是宽阔的马路,就是前两年才修好的长江东大街,算是沿袭了解放前的称谓。
    这里以前是标准的农村,上城的农民大多走东大街,当然和今天的长江东大街不是一回事。但家门口的道路连接上过去常走的道路,对于老居民来说,总是一份心灵的安慰。
    正在专心“斗地主”的钱大爷回头说,香店路之所以弯来弯去,主要是这里过去处于城外,规划自然不能和城里比,大家都是就近盖房,门口留条路可以走人就行了。后来随着城市的发

展,田地被征用,大家陆续成了市民,村子周围也都是四通八达的道路了,为了解决交通问题,依照已经改好民居的走势,将门前的道路拓宽改造,逐渐成了现在的模样。
    我问为什么要起名叫香店路?几位老大爷异口同声地回答说,我们这里以前就叫香店呀,属于东七里站村委会香店村民组。上世纪80年代统计是58户,204人,有耕地34.65亩,在合肥周

边乡镇里算是富裕的地方。

因制香手艺得名

    合肥过去弯曲的道路很多,即使是在老城区,著名的就有四弯街、七弯巷。我诧异的不是弯曲的道路,而是香艳的名字。
    可能因为道路的形成还是在合肥城市扩张以后的事,或者那条道路本来就不显眼,总之我是查遍了资料,没有关于香店路的记载。倒是网上一位叫“树欲静”的告诉我,香店的来历源于

以前那里有许多村民都有一手制香的手艺,据说明朝洪武年间,一位姓赵的从山东来到这里,并且定居下来,和当地人结为夫妻。姓赵的没有耕田犁地的本领,却又一身祖传的制香功夫,不

论是棒香、线香、贡香,还是无烟香,竹签香,都手到擒来。新婚第二天,他就去集市上买来木粉、胶粉、碳粉、金粉、榆木粉等香料、染料,关在屋里进行配置,成形后简单包装一下拿到

城里去卖,一段时间下来便卖出了名声。后来在著名的香火一条街拱辰街上盘下一间门面,专门从事香火买卖。
    到了清朝年间,香店那里已经不是姓赵的一家会制香了,村里好几家人家,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制香,收入比相邻几个村子要高,许多人家制好香后,批发给拱辰街的香火店里。这一点

我在采写拱辰街的时候倒是听说过,民俗专家牛耘先生告诉我,解放前的拱辰街曾是合肥最具商业气息的一条街,那里曾是有名的香店集散地,街两边排满大大小小十几家香店,前来采购香

火的生意人络绎不绝。新中国成立后,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香店全被取缔,从业人员也被遣散,改行从事其他工作了,没想到那里的香火,有很大一部分还是来自香店的呀!
    不过,这都是十分久远的故事了,如今知道的人不多,即使是当地的居民,知道叫香店,却不知道为什么叫香店,所谓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

已不见香火缭绕

    “树欲静”的话没有夸张,我在哪里转悠,问了好几个原住民,却没有人说得清香店名称的来历。
    在网上查找香店到底属于哪里管辖,然后电话联系相关机构,却也费尽周折。那里属于瑶海区不会错,可问题是到底属于哪个街道,哪个社居委?东七街道说香店路那里属于铜陵路街道

;铜陵路街道说属于东七社居委。终于联系上东七社居委的王主任,他是那里的老居民了。
    说起香店路修建于哪一年,他回忆了一下说,整条道路成形应该是上世纪90年代。那里原来是东七村,属于东市区,香店是东七村的一个村民组。严格意义上讲,他们还没有完全脱离农

民身份,因为现在的香店那里的居民还有土地没有被征收完。
    合肥电机厂的退休工人花悟鑫进厂前就在香店旁边的花冲,他们村庄紧挨着东七村,一共有159户,503人,但耕地只有70亩,比香店所在的东七村少得多。那时,附近几个村庄都位于丘

陵间的平地,而那一带姓花的很多,自然就叫花冲。后来在附近建立公园,自然也就叫花冲公园了。
    上世纪50年代末期,香店周边地段还是荒草遍地,合肥东郊林业工作站看中了那里,把它作为培育大型苗木的基地。花老回忆说,当时香店靠近长江东路那里,岗头上到处都是碗口粗的

树木,有冬青、水杉和泡桐。到了1956年,那里的大部分闲置未用的土地又被公社借去生产蔬菜,少部分被当地农民陆续占用。
    花冲、香店在当时都属于郊区常胜大队,大家在那里发展集体经济,香店路边的花冲公园起先就是溜冰场,香店路里边的常胜生产区至今还是机器轰鸣。
    我向王主任求证,香店名字是否来自于以前村子里有几户制香的人家?他摇摇头表示不知道。
    我从路北走到路南,静谧的道路除了中间地段因为有生产厂家显得吵闹一些以外,路旁的花冲公园围墙上挂着枝枝蔓蔓的藤子,路两旁的人家和合肥别的巷道里的住户没有什么两样,传

说中的制香早已不见踪影,连香火的味道也丝毫未闻。
    好在,香店这个名字延续下来了,虽然没有了实实在在的制香人家,却有了想象中的浪漫故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