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航运巷里,风华正茂依旧

(2010-10-12 15:46:15)
标签:

访谈

人文/历史

生活记录

文化

分类: 老记出更

航运巷里,风华正茂依旧航运巷里,风华正茂依旧航运巷里,风华正茂依旧
航运巷里
风华正茂依旧
李云胜 文/摄

    至少,上世纪80年代以前,那里还只是被称作航运南村和航运西村,后来才有了一条巷道,西边通往马鞍山路,东边一直到巢湖路。现在,小巷里居住的当然不止是航运职工了。

激情燃烧岁月

    我在航运巷东端的一家小卖部看到了已经退休在家颐养天年的陈豪冰大爷的,他说这条小巷之所以叫航运巷,顾名思义是因为之前住的都是从事航运的职工。他站起身用手指了指眼面前的一排楼房,告诉我这里以前是一大片楼房和平房,大伙儿都叫它航运南村。再远处是航运西村,也是和南村一样的布局。那时,新中国刚刚建立,巢湖路上就是著名的码头,航运工人们先是成立了自己的工会,后来经过公私合营、集体经济,到了1959年,大多数已经是国家的航运职工了。1959年,政府在那一带修建了住房,从此,那些祖祖辈辈“水上飘”的工人终于可以在岸上生活了。
    聊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陈豪冰大爷脸上泛着红光说,那时就感到过上了好日子,大伙儿的干劲也大,加班加点都不觉得累。当时合肥的陆路并不发达,交通主要靠水路。生活上从喝的茶叶、烧菜用的盐,生产上从木头到刚才,都是通过那条南淝河运到合肥,再从巢湖路码头或者坝上街码头上岸分流到城里的大小商店和厂矿车间。
    一旁下棋的史愠老人接茬说,1959年航运南村和航运西村刚盖好的时候,搬家的鞭炮不知道放了多少挂。航运南村占地5亩,有楼房3栋,平房10栋,住了57户;航运西村比航运南村还大,占地7亩,有楼房3栋,平房6栋,住了243户。那时,这条巷子已经有了雏形,但西端不通,而是向南拐进了姑娘巷。
    上世纪80年代,合肥进行旧城区拆迁改造,这条原本在居民区内的小巷才被打通,命名为航运巷。2004年,航运巷又进一步改造升级,里面盖上了许多新的高楼大厦,形成了今天的模样。

小巷里的回忆

    在合肥市海事局,我见到了法制科的李晓虎先生,他对我说,现在航运巷里居住的不止是航运单位的职工,比如还有粮食局的宿舍,还有新开发的小区。不过,把这条小巷命名为航运巷是有历史渊源的。他拿出一本《合肥市交通志》,翻到相关章节,告诉我早在周平王初年(公元前770年)以前,合肥就已经有水路货运了。战国时期,合肥因为水路交通方便,成为南北水产、皮革等贸易物资的集散地,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合肥的水路运输依旧占据着主导。
    他指着历史上的南淝河水运地图让我看,沿途码头密布,光是城区就有坝上街码头、巢湖路码头、铜陵路码头、大兴码头,还有许多货主自建的码头。
    80多岁的韦大爷是1956年从芜湖到合肥的,那时还是处级运输一社,后来和二社合并成立了合肥市木帆高级运输社。1959年,航运南村刚建好,韦大爷就住了进来。当时,市航运局按照国家“统一配载,统一调度,统一运价”的规定,在货物安排、船舶装卸和生产资料分配方面,采取了先国营后集体的做法。韦大爷所在的合肥市木帆高级运输社为改善运输条件,到皖南的祁门山区,挑选了优质木材,新建了10艘50吨级的木驳船投入运营,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
    韦大爷说,后来他们又有了60吨位的铁皮船,出去时每10条船组成一个船队,一次能拉几百吨的货物。跑的最多的是合肥到上海航线,从巢湖入长江,去时装的是安徽的土特产,回来的时候主要是生活日用品。
    跑运输的日子一去就是十天半个月的,船到巢湖路码头,上岸看见航运巷里的灯光,心里立马暖洋洋的。

飘着美食香味

  入秋的航运巷里,树叶开始发黄,香樟树的枝蔓从墙里探到了路边。我向一位小伙子问路,他热情地告诉我,他就住在航运巷里。得知我是记者,他立即显示出年轻人的奔放,硬是去商店里买了一瓶矿泉水给我,非要我去他摆摊的地方看看。
    在一幢居民楼前,他指这一张旧桌子对我说,这就是他晚上卖“麻辣烫”的摊位,我问他白天干什么,他回答说在合肥工业大学读书。由于家里是农村的,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只要天气允许,他和另一个同学,每天晚上都要在这里涮他的“麻辣烫”。
    我仔细看了一下小巷,里面还真有不少美食。在QQ里随便问了一下,关于航运巷里的美食话题还真不少。
    一位热衷于台球的网友说,有一次比赛完,“板油”们就在航运巷里的一家土菜馆聚餐,感觉那里环境不错,很清爽,服务也很热情,菜的口味非常不错,可以说是经济实惠,印象最深的是那道“北极虾”,很有特色,听说师傅是从大连请过来的。
  “惧水鱼的池塘”对我说,公司终于搬家了,离开航运巷还有些许的不舍,忘不了菜市那家面馆、更忘不了每月催促我们交各种费用的大妈。经常在周末和同事一起去那个叫“江南粥屋”的排挡,虽然里面粥的品种很多,但还是喜欢那种白粥,就着榨菜,想起了妈妈熬的粥的味道。 
    “惧水鱼的池塘”和我开玩笑说,航运巷内有一家叫妙香楼土菜馆,那里的红烧“王七加一”最好吃,我没有明白这是道什么菜,一连打了好几个问号。他回了个笑脸,解释说,就是王八呀!

手记

    最早知道航运巷是因为西瓜销售点,因为每年夏季公布哪里可以卖西瓜的,航运巷都榜上有名。而我最初到合肥的时候就租住在附近的姑娘巷里,在那里买了无数次西瓜。
    这次采访,无意间和那位昔日的房东相遇了,已经70多岁的老太婆在航运巷巷口的一栋楼里还有一套住房,已经住了40多年。她说那里最初是一片空地,后来盖上了低矮的小平房,现在当然是宽敞的楼房了。老人家亲眼见证了航运巷40多年的变化。她说这一片属于巢湖路街道辖区,大家都说,这么些年来变化最大、最明显的就是这条巷子了。
    还有一次印象深刻的是2007年9月份,那次我坐公交车经过巢湖路,行驶到航运巷的时候,车子熄火了。当时正是第13号超强台风“韦帕”登陆东南沿海并影响安徽省。合肥也是普降大雨,航运巷口那里积水深达两米,许多公交车和大货车都被困水中。
    我和一车人都被困在公交车上,车里面进水有一尺多深,四周已是汪洋一片。当时就有女孩子吓哭了,公交车司机给公司打电话,后来还是消防战士把车里的乘客安全转移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