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柳丝
柳丝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382
  • 关注人气:16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陵会馆:药材商贾的聚集地

(2010-09-02 12:12:54)
标签:

人文/历史

生活记录

文化

分类: 老记出更

金陵会馆:药材商贾的聚集地
金陵会馆
药材商贾的聚集地
李云胜 文

    在采写“合肥布业公会”的时候,偶然得知隔壁原来是庐州城里大名鼎鼎的“金陵会馆”,具体位置就在今天淮河路和阜阳路交口的合肥书画院一带,当年,进出那里的可都是腰缠万贯的南京籍的商人呀。

南京药材商贾聚集地

    淮河路和阜阳路交口那一带,昔日紧靠着金斗河,既是重要的水路运输码头,也是商品的集散地,庐州城里繁华的商业圈就集中在那一条线上,商贾们要想聚会,自然也就选择在附近找一个地点。
    马始槐老人家就在对面的花园巷里,祖上是开布店的。他说当时合肥商家里面有两大组织,一是同业公会,就是从事同样买卖的人聚集在一起,制定一定的规则,选举管事的,属于合肥县商会管理;还有就是籍贯相同的商人,共同出资修建同乡会馆,互相帮衬,联络感情,维护同乡人的利益。
    我对此有点不解,马老对我解释说,那年月,大家的乡土观念非常强。当地人往往欺生,那些外乡人自然而然想到要团结起来,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商业上的竞争更加激烈,那些经商的外地人对组织会馆的积极性要比一般人高,而且他们又有钱,组织起来应该更加容易。
    安徽省民俗学会秘书长王贤友对合肥的会馆颇有研究,他说那时庐州城里有大大小小会馆将近十家,他们和别的地方的会馆不大一样,别的地方会馆只有同乡的性质,他们除了同乡以外,大多从事的还是相同的买卖。比如金陵会馆,就是在合肥从事药材买卖的南京商人的集体活动场所。        

靠对对子修建成会馆

    我在金陵会馆原址附近转悠,那里已经是一座漂亮的现代化建筑,门口挂着“合肥书画院”的牌匾。我问传达室里老大爷,知道金陵会馆吗?他说不知道,让我问前面一个修鞋的,说他是这里的老住户了。一打听,还真问着了。鞋匠师傅姓康,在这里已经住了几十年,后来修阜阳路才搬走,但因为留恋老家,加上这一代也是繁华的闹市,于是把修鞋摊还摆在老家的家门口。
    康师傅说刚解放的时候金陵会馆的房子还在,记得有十几间房子。当年他曾听邻居张秀才说过那些南京商人在这里买房子开会馆的故事。当时领头的是一位姓陶的老板,房主向他们要的银子超过了他们的想象,几番讨价还价没有结果,陶老板望着斯文而固执的房东开了口:都说你们庐州人杰地灵,干脆我们来对个对子,如果你输了,就按我们出的数;如果我们输了,就按你出的数。可否?秀才心想,若论做生意我可能不如你们,若论对对子吗,他在心里冷笑了一下,你们必败无疑。想到着,他爽快地答应了。
    秀才说,我是房东,又是本土人士,上联自然由我出。说着脱口而出:率五属,无、舒、庐、巢、合。他是以清朝时庐州府下属五个县为题,即合肥县、庐江县、巢县、舒城县和无为县。那只陶老板略一沉思,立马对上:进一位,公、侯、伯、子、男。他是以是封建时代的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为题,清代庐州府已有三人有四个爵位——合肥县的李鸿章、生封肃毅伯,死封一等侯;合肥县的刘铭传,封一等男;原籍桐城而寄居舒城县的程学启,封子爵,所以,再努力“进一位”,便可以五等爵位齐全了。
    秀才没想到商人里面也有如此有学问的人,虽然心疼,也只好按约定的银两出让了。

成了市政协办公场所

    我把听来的故事将给王贤友秘书长听,他笑着说,民间还是有许多能人的,他们将一些故事传说演绎得活灵活现,把历史打扮得多姿多彩。
    其实真实的金陵会馆是一个大的庭院,大门上用阴文镌刻着“金陵会馆”四个大字。门前是一面砖砌的照壁,门后面是一溜8间瓦房,左右是2间厢房。院子里种有四时花卉,清幽雅静。据老辈人回忆,金陵会馆地界周边,当时还埋有四块界石,上面刻有“金陵会馆”字样。
    那时,南京人在合肥开了许多药材店,著名的有种德堂、春和义、刘人和、陶恒春、裕泰等商号。我对其中两个感兴趣,一个是裕泰,和老舍《茶馆》里同名,王贤友解释说,“裕”是富足的意思,“泰”是安康的意思。过去人们起名讲究吉祥,自然喜欢用这些字眼了。
    还有一个是陶恒春,上面故事里对对子的陶老板应该就是这家吧!王贤友说,对对子的真假姑且不论,但金陵会馆里最有名的陶老板还真不是陶恒春的老板,而是种德堂药号店的老板陶海仙。因为他为人正直、待人真诚,在那帮药材商里威望很高,成立金陵会馆的时候,被一致推举为会长。
    金陵会馆到了解放前夕,房屋因为年久失修,已经残破不堪,正面的房子也只剩下6间。1953年的时候,合肥市人民政府将其收购,改建成民建合肥市办公室,后来又交给了市政协,直到政务新区办公大楼竣工。如今那里已经是“合肥书画院”所在地。

手记

    中国人的家乡观念可能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来的强烈,像我们现在填籍贯,就是以祖辈的出生地为依据,尽管许多人根本就没有去过所谓的籍贯地。以前问过一位在美国出生第一次回到家乡的朋友的孩子,问他是那里人,他说自己是美国人,可爸爸和妈妈告诉他假如要有人问起他类似的问题,一定要回答是中国人。我为孩子的天真无邪弄笑了,

也感到我们中国人骨里的根深蒂固。
    会馆就是这种家乡观念的衍生物。据说会馆出现在明清时期中国的都市里面,嘉靖、万历时期趋于兴盛,清代中期最多。迄今所知最早的会馆是建于永乐年间的北京芜湖会馆。会馆大体可分为3种:北京的大多数会馆 ,主要为同乡官僚、缙绅和科举之士居停聚会之处,故又称为试馆;北京的少数会馆和苏州、汉口、上海等工商业城市的大多数会馆,是以工商业者、行帮为主体的同乡会馆;四川的大多数会馆,是入清以后由陕西、湖广、江西、福建、广东等省迁来的客民建立的同乡移民会馆。
    如此看来,金陵会馆应该属于第二种。这类会馆的出现,在一定条件下,对于保护工商业者的自身的利益,起了某些作用。但会馆与乡土观念及封建势力的结合,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商品交换的扩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