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撂地摊跑马天下

(2010-08-14 01:58:03)
标签:

生活记录

文化

分类: 论文与书法作品

撂地摊跑马天下
撂地摊跑马天下
李云胜 文 吕士民 漫画

    二十多年前,我去芜湖上学,在合肥火车站转车的时候,看见一位要饭老人专注地拉着二胡。他并不向围观的人开口,只是在眼面前放着一个纸盒,时不时的有观众往纸盒里丢个一毛两毛的。当时我在想,还是要有艺在身呀,连要饭也可以要得有尊严。
    小时侯经常在街上看见外乡人卖艺,听口音河南、山东人居多。拉二胡的、练硬气功的、玩杂技的、变魔术的、耍猴的、唱大鼓书的、唱琴书的……他们用白石灰划个圈,那就是他们的舞台了。先是敲一通锣,待围观的人差不多了,就冲大家一抱拳:“天也不早了,人也不少了,俺们的表演也该开始了”,他们演得卖力,人们看的也是津津有味,不时有叫好声和笑声。演到精彩的地方,他们中会有个人端着小盆挨个走到围观的人群面前,这时不愿掏钱的就跑了,剩下的多少都会从身上掏点钱放在里面。然后他们继续演出,然后继续端着小盆挨个走到围观的人群面前要钱。如此反复几次,观众陆续有离开的,又有新的观众围拢过来。其实一场下来,数一数小盆里的钱,都是一些钢蹦儿,只有少量几张块票,也就刚够一天花销的。
    卖艺人在乡下又是另一种情形了,主要是在农闲的时候,地点多选在稻场上,那里宽敞,全村男女老少搬着小板凳都可以去看。卖艺人在那里不用像在城里那样表演一会要回钱,他们早就和生产队讲好了,演一场给多少粮食、多少鸡蛋,富裕的地方就由生产队出了,穷一点的不仅挨家挨户平均分摊,而且还要等粮食打下来以后才来兑现,所以在农村表演的多是附近的卖艺人,那些在全国各地撂摊的是不会去那里的,道理很简单呀,一是挣不到现钱,而是他们下一站还不知到哪里呢,没工夫再回来拿那几个鸡蛋和粮食。
    听侯宝林先生说过一个相声,里面描写了旧社会北京天桥的卖艺人,用幔子围个场子,门口也有把门的,相当于现在影剧院检票的。那天来了一个穿长袍马褂带墨镜的,把门的不敢问,因为你问他,他就反问你:认识我吗?这时你怎么回答都会挨巴掌。说认识;认识我怎么还要票?叭,一巴掌。说不认识;不认识?今天就让你认识认识,叭,还是一巴掌!
    侯先生说的那是解放前,解放后当然不会那样了,所谓“有钱的帮个钱场,没钱的帮个人场”。那时的娱乐形式很单调,除了看电影,就是在街头看卖艺人的表演。那些卖艺人也早把观众的心理揣摩透了,常会会故意制造点悲剧情节,如吞下的铁球吐不出来,以致咳出血丝,把铁丝绕在喉咙上,把脸憋成了猪肝色,朴实善良的人明明知道那是噱头,还是会多掏几个钱的。有老大娘还会陪上几滴眼泪,嘴里念叨:“出门在外不容易,家里有口饭吃谁愿意出去背井离乡、风吹雨淋的!”
  不过我那时还小,并不理解卖艺人的艰险,反而羡慕他们走江湖的生活,天南海北,四海为家,多潇洒呀。
    其实,卖艺这碗饭并不好吃,不管是拉二胡的,还是唱小曲的,或者玩杂耍、硬气功,没有点真功夫那是万万挣不来钱的。但光有功夫还不行,俗话说,猫有猫路,虾有虾道,不熟悉干这一行的规矩和技巧,只能是“人在江湖漂,满身挨刺刀”,只能是白搭了功夫,白卖了力气。
    我在合肥小花园看见过一个卖膏药的,光是嘴上功夫就十分了得:“光练不说是傻把式,光说不练是假把式,会说会练才是好把式”。先是说“今日来到贵宝地,承老少爷们儿抬举。我们是初学乍练,有学艺不精的地方诸位多包涵”之类的客套话。接下来就是“假如各位看我们练得还像那么回事,请您高抬贵手,赏我们个吃饭钱、住店钱”等等。
  他们把手里的家伙“呼呼”使得山响,直到人围多了,才把大枪往地上一戳,行了罗圈揖,很快就从武艺转到了卖药。有明白人告诉我,他们卖的药,有的也能治好病,但假的也不少,而且越是当场试验疗效,假的就越多。你想呀,他们的药真的能够药到病除,那又何必走江湖、闯码头呢,不如在家开个药铺得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