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二郎庙:无人把香烧

(2010-06-29 13:28:27)
标签:

人文/历史

访谈

生活记录

文化

分类: 老记出更

二郎庙:无人把香烧二郎庙:无人把香烧二郎庙:无人把香烧
二郎庙
无人把香烧
李云胜 文/图

    这是一条古老的街巷,因为巷内有座供奉二郎神杨戬的庙宇,所以又叫二郎庙巷。它的南段至北油坊巷,北段至义仓巷,后来多次分别更名为向阳二巷、寿春二巷,后规划进北含山路。

二郎庙巷的变迁

    我是在与一位老合肥聊天时,才知道寿春路上曾经有个寿春路二巷,巷子里过去有座供奉二郎神杨戬的庙宇,后来老百姓们就把这条巷子叫做二郎庙巷。可我从寿春路的这头找到那头,就是没有看到相关的路牌。
    在附近打听,果然有位老居民知道底细,他说,二郎庙巷就是北含山路靠近寿春路这一段,以前又短又破,文革期间改名叫向阳二巷。所以路东的那所小学就叫向阳路第一小学。
    在《闲话合肥老地名》里,作者范毓顺先生指出:“二郎庙”在柳木巷中段的北面,与李鸿章住宅的后院一巷之隔。这又使我有点犯迷糊,因为我在采写《一里三公说蔡公》的时候,从向阳路第一小学校长程仕中的口中得知,他们学校以前也叫柳木巷小学,难道二郎庙巷也叫过柳木巷的?
    我请教程仕中校长,又在周边的居民里询访,可能因为时间比较久远,那一带又多是修建寿春路后搬来的住户,对周边的历史似乎知之不多。还是在对面的义仓巷,一位叫徐华铮的老人告诉我,柳木巷和二郎庙巷即向阳二巷是十字相交的两条巷子,向一小位于两条路的交口出,自然先后以两条路的名字命名过。民国时期与柳木巷连接的还有一条同春巷,后来修建寿春路的时候成了寿春路的中段。
    至于二郎庙巷,后来也拓宽成了北含山路的一部分。这种转换,不要千年,我算是亲身体会到了,仅仅相隔半年,再到合肥市向阳路第一小学采访时,学校已经更名为合肥市逍遥津小学。

民谚里的二郎庙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民谚,而这个民谚从老合肥徐华铮的口中唱出,浓浓的方言味里,透出的就是庐州的乡土特色,闭上眼睛仔细琢磨,能够品出“小倒戏”的味道:一人巷,难过车轿;二郎庙,无人把香烧;三孝口,三子尽丧;四牌楼,范家修造;五里寺,和尚不走正道;六谷祠,遗址难找;七桂塘,丹桂香飘;八蜡祠,凤凰拜朝;九狮桥,正对三国古庙;十字街,十分热闹。
    我在《九狮桥,曾经蛤蟆呱呱叫》和《你可能不知道的十字街》里采写过其中的两个,那么,二郎庙呢,如今身处何地?
    合肥二郎庙建于清代初期,相传有位富商千金被妖狐附身,多亏二郎神为其驱妖。但托梦要富商为其立庙宇、塑金身。富商醒后见女儿痊愈,便捐出银两,修建了这座二郎庙。
    据范毓顺先生回忆,二郎庙当年的规模很大,前有庭院,后是大殿,与现在明教寺的大殿不相上下,殿内二郎神高大威武,栩栩如生,庙内古树参天。范毓顺先生的兄长当时在柳木巷小学担任教导处主任,他跟随兄长也在二郎庙里住了2年。解放后,有少数居民住在里面,神像被用布遮挡,神龛也被封闭。后来部分房屋被作为柳木巷小学教师的宿舍。
    至于范毓顺先生和兄长为什么住在二郎庙里,我请教过了解二郎庙历史的老合肥,原来,二郎庙无人烧香后,庙里经济拮据,长老经常在合肥城里邀请一些施主为庙里布施,算是勉强度日。但长久以往,终归不是办法,后来不得已把一半面积租给了柳木巷小学。解放后,在城市改造时二郎庙被拆除。  

真的是无人烧香

    二郎庙曾经香火很盛,那为何民谚里要唱“二郎庙,无人把香烧”?民俗专家牛耘为我解开了这个迷。
    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军攻打合肥。破城后到处搜捕清军、财主。当时,有20多名老百姓逃进二郎庙躲到神龛里面。太平军把庙里搜了个遍,一个人影也未见,正准备撤走,却突然看见二郎神塑像的眼睛眨了眨。这使搜庙的太平军起了疑心,二次回头再搜,果然在神龛里面发现了那些无辜的老百姓。当时打仗已经杀红了眼,又没有证据证明这些人不是清军假扮的,边统统一杀了事。这件事在庐州城里引起了公愤,但太平军不久就兵败撤离了合肥。大伙儿把怒气撒到了二郎庙的头上,谴责二郎神祸害百姓,从此,再也没有人去二郎庙烧香了。
    牛耘先生说,这仅仅是传说,不足为凭。但他小时候经常去二郎庙玩,看见那里的确是门前冷落,香火不盛。他家里已经他的叔叔一家多次被庙里的长老请去吃斋饭,向庙里布施,他记得有一次他和叔叔家里一共施舍了40块大洋。

手记

    中国人有自己本土的信仰,比如文庙里供奉的先贤孔老夫子,关帝庙里供奉的三国时期蜀国的大将关羽,这些在历史上都是确有其人的。
    还有一种是由人变神的,比如妈祖庙里供奉的妈祖,她本姓林,名默,人们称之为默娘。她在湄洲湾口救助遇难的船只时不幸捐躯,年仅28岁。她死后,仍魂系海天,每每风高浪急,樯桅摧折之际,她便会化成红衣女子,伫立云头,指引商旅舟楫,逢凶化吉。千百年来,人们为了缅怀这位勇敢善良的女性,在沿海地区立庙祭祀她。使她成了万众敬仰的“天上圣母”、“海上女神”。
    二郎神杨戬和他们又有所区别,他是我国神话中第一得力之战神,其能力与孙悟空不相上下,在天界对悟空的第二次大围剿时,就是他追得悟空四处逃窜。由于他是个顶天立地的英雄战神,民间对其恭敬之盛,可说是数一数二。只是后来罗贯中著《三国演义》,将关云长描写得神乎其神,既忠且勇,遂渐渐地代替了二郎的民间地位。特别是在粤港地区,几乎是所有的店铺、警察局、江湖堂口,以至一般家居都将关公神像摆在正中,而明代以前,那位置可是二郎神的。
    其实关于二郎神的传说很多,杨戬只是其中之一,除此以外还有李冰次子、赵昱等有名有姓的“二郎”,以及神魔小说《封神榜》里的“通天眼”二郎、《西游记》里的神仙二郎等。
    四川都江堰的二郎神庙和中国其他地区的又都不一样,因为1974年都江堰水中出土了三个石像,一个是太守李冰,背有“XX太守李X”;另两个有“XX侍郎”,下款刻有什么“二侍郎庙”等模糊字样。据此,有专家认为那里的二郎神庙其实是二侍郎庙,只是被老百姓念白了,久而久之也就以为也是供奉二郎神的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