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影疏月素清风阁

(2010-04-22 10:34:24)
标签:

人文/历史

生活记录

文化

分类: 老记出更

影疏月素清风阁影疏月素清风阁影疏月素清风阁
影疏月素清风阁
李云胜 文/图

    清风阁位于合肥市环城公园包河景区的包河南岸,东连包公墓园,西接包公祠,全园占地2.2公顷,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

为彪炳合肥老乡而建

    从芜湖路往东,过了安徽省图书馆,路北边的景色立即肃静起来,一座42米高的宋朝风格的楼阁格外引人注目。登高览胜,环顾庐州新貌,遥想包公时代而思念如弦,风掀过寂寥的帘帷,摇曳着一地幽思,游人到此,崇敬油然而生。
    清风阁是合肥人为彪炳自己的这位老乡而建,于1998年4月奠基,2000年7月竣工,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主要由功德广场、清风阁、陈列馆区三个部分组成。
    功德广场区由大门、引路灯柱、功德广场、明月亭、鱼沼飞梁几部分组成。大门的层顶四角分别是马、牛、羊、仙人带路,平台四角为四角兽。主道两侧各有三根引路灯柱,灯柱为天然石料雕刻而成,高度1.76米,造型用料都经过考证和符合历史文化氛围。灯柱上有莲花宝座和花瓣灯托,方形石柱,方形灯笼,四面洞开,中间安灯,顶部为四角小亭。我国许多古建筑上采用莲花刻饰多与观音菩萨联系较多,而用在这里则更有它的特殊寓意,那就是愿清廉之风长明于世。明月亭是一座长宽各4米的重檐碑亭,亭高8.4米,亭内置石碑一座,碑高2.3米。碑文记载了为纪念包拯1000周年诞辰,历时两年设计、建造清风阁的过程。
    清风阁坐西朝东,与包公墓遥对呼应。登顶可俯视城市风光及整个包公文化旅游区的秀丽景色。清风阁外檐柱间设有格子门,每面为九扇,门为方格花心;顶层为彩绘藻井,门、楞、柱都为栗壳色,陪以白色墙面,色彩素淡。
   
市井图展尽庐州风采

    我很幸运,包河景区的傅刘经理特意安排了一位美女讲解员全程陪同。闲聊的过程中我知道她名叫王少玲,也算是那里的资深讲解员了。王讲解员带我乘电梯登上最高层,由上往下一层层介绍。
    因为是明五暗四,说是九层,从外边看,加上底层实际上只有六层。六楼为梨园揽胜厅,也是清风阁的最高层;五层为庐州夜话厅。在这儿可了解合肥地方传统文化,认识合肥的人文环境;四层为“江山明月亭”,展出的内容是“三山(黄山、九华山、齐云山)披锦绣,二水(长江与淮河)尽风流”;三楼为江淮奇葩厅,介绍安徽概况和江淮风情。
    我在二楼停留的时间最长,宋韵厅里的一幅《古庐州市井图》的古绢彩绘壁画让我驻足良久,它从古庐州城的威武门外画起,沿着金斗河的两岸,一直画到大蜀山脚下,较完整地反映了宋代庐州歌舞升平、市井繁荣的景象。这里还有一段趣事,“晨报地理”召开出版50期研讨会的时候,与会专家学者中有人指出,以前的明教寺的大门台阶是正对着九狮街的,后来修建淮河路时出于安全的考虑,才将台阶分为东西两边出入的。而《古庐州市井图》上描绘的宋朝时期的明教寺的台阶有误,是今天的式样,应该是不了解那段历史造成的。这其实也给我们撰写“晨报地理”提了醒,细节的描写是需要深入调查了解的,历史的真相更是需要我们细心的挖掘。
    回到一层,亭内镶嵌有一幅长5.4米,宽5米名为《清风赞》的大型椴木浮雕。浮雕由两个部分组成,中心为包公浮雕像。背景展示的是包公生平事迹,有《回乡敬孝》、《审牛舌案》、《陈州放粮》、《弹劾三魁》等片段,两侧分别是《运粮戍边》和《西办盐务》。这到契合了耿光日月厅这个名字。

难得一见的鱼沼飞梁

    拜谒清风阁,最大的收获莫过于知道了“鱼沼飞梁”。过明月亭,前行十数步,便来到一座十字形的石桥,只见桥下池水清澈见底,鱼儿悠闲地畅游着。王讲解员说,这是仿宋朝的十字架梁建筑,这种石雕建筑形式,在宋代就叫做“鱼沼飞梁”。
    看来我真的是孤陋寡闻了,大小桥梁见过不少,像这种十字形的还真是头一次见到。王讲解员说,宋朝流传下来的“鱼沼飞梁”已经难得一见了,山西省太原晋祠圣母殿前的水池上有一座,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古桥梁中的孤例。
    古人以圆形为池,方形为沼(也有说可知方形为塘,曲状为沼)。晋祠圣母殿前的方形池中多鱼,所以取名鱼沼;至于所谓“飞梁”,本着“架桥为座,若飞也”、“飞梁石磴,陵跨水道”的说法,,沼上架十字形板,桥沼内立三十四根约30厘米见方的小八角形石柱,柱头卷杀,柱顶架斗拱与横梁,承托着十字形桥面,就是飞梁。由于桥面东西宽广,南北下斜如翼,与地面相平,整个造型犹如一只欲展翅飞舞的大鸟,故称飞梁。飞梁北魏时已存在,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即有“结飞梁于水上”的记载,然而在我国的古代桥梁中,仅此一座实物遗存。梁思成先生称:“此忒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孤例,洵属可贵。”
    我问王讲解员,当年建造清风阁时,在这里修建“鱼沼飞梁”,是否因为包公是宋代人,而“鱼沼飞梁”是典型的宋代桥梁风格?王讲解员老实地回答说,她不知道当年设计人员的考量,但“鱼沼飞梁”给来到这里的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倒是事实,许多人都是在这里详细了解到包公的清正廉洁,同时也知道在包公生活的宋代,存在过一种叫“鱼沼飞梁”的十字形桥梁。
  
手记

    合肥名人多,而以包公为盛,何故?有人指出,中国的老百姓最奢望的是公平、公正,包公的出现,寄托了他们的希望。古往今来,中国人一直有这种情怀,所谓明君、清官,一旦几百年出现一个,便视为圣人,甚至加以神话,故有尧、舜、禹、皋陶,后有狄仁杰、包公、海瑞,这些都是百姓心目中的救星。宋朝的合肥人庆幸自己有包公这样的乡亲,千年之后的家乡人仍然以包公为荣。
    清风阁的历史很短,其实就是一个人造景点。但从这一点上说,可能会遭到许多人的诟病。一些地方在做大做强旅游经济的招牌下。盲目跟风,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媒体曾经报道过一个一千七百多年前的古战场,本没有留下任何遗址,一千七百多年后的今天,有关领导却要人造景观。无奈,现代人建设的“古战场”吸引不了现代人的眼球。缺乏旅游投资理念,违背市场经济规律决策,必然导致人造景点走向“滑铁卢”。
    但清风阁的定位却十分准确,由于沾了包公的光,再加上包河景区早已高山打鼓—名声在外,清风阁已经成功地融入其中,称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在清风阁采访,遇见一位外地的游客,他是从网上知道合肥有这么一处胜境的。他说喜欢包河周边景色,绿树成荫、整洁干净,配以各色仿古亭台、艺术馆、陈列室等建筑。而最有吸引他的还是登清风阁,居高临下、尽览包河青柳、水光秀色,向包河所围的北岸望去,可见依着过去的城墙斜坡而生的错落有致的绿林,楼下近处是片片浓荫密布的绿叶,河堤上的绿柳随着轻柔的碧波摇曳生姿,水面波光粼粼与云天共辉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