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桐城路的嬗变
李云胜 文/图
桐城路相对于大名鼎鼎的长江路、淮河路等只是一条次干路,连《合肥市志》上都没有专门介绍它的文字,只是在1992年市管道路一览表中标明桐城路南起屯溪路,北到长江路,全长3599,6米,建设年代是1980年至1982年。
曾名叫南油坊巷
桐城路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把原有的老街老巷次第连接起来逐渐修成的,《合肥市庐阳区志》标注,最初,桐城路北起长江中路,南面只到环城南路,后来架起了桐城路桥,才逐渐延伸,一直修到屯溪路。其中,现在的庐江路至长江路这一段,昔日叫南油坊巷。1955年,建设部门在开辟桐城路自庐江路至银河段时,第一次有了城市排水管道,使雨污水在银河桥东北角汇入银河。
我从长江饭店开始,一步步向南走去。桐城路全长约1.8公里,穿过红星路、庐江路、环城路、芜湖路交口,一直到南一环路,车水马龙,人声鼎沸,明显感到这条老街道窄了,只有2车道的路面,经常被从长江中路以及从南一环过来的车辆拥堵。
老合肥李道鸣先生深情回忆他在南油坊巷居住的情景,说那还是上世纪50年代,那个叫南油坊巷的巷子很破旧。当时他家有一个大四合院,前后院都有闲地,前院种有青菜,后院有一棵大枣树,大枣树那面有一截围墙,围墙之外是一家印刷厂。
大枣树给李先生的童年带来了几多欢乐,春天听小鸟在大枣树上歌唱,夏天他和小伙伴们在大枣树下乘凉和捉迷藏,最开心的要数秋天了,大枣树上结满了脆甜的大青枣,每天都会盼刮风,只要一刮风,成熟的大枣就会劈里啪啦落的满地,大家抢着捡枣吃。
他记得大枣树很粗壮,几个小孩拉着手才能围住它,它孤伶伶地长在四合院里,生命力很强,枝叶繁茂着呢。许多小鸟在它的树杈上搭窝,也就成全了南油坊巷里那些淘气的小子们了,他们经常爬到树上去掏鸟蛋,有的煮了吃,有的带到学校去玩。
“思路化语”也对我说,如果让时光倒流20年,桐城路由环城路直到长江路绝少见到三层以上的建筑,那时的它是青涩的。环城路至庐江路段座落着剧团、小学、军营和印刷厂,窄窄的道路两旁除了几扇大铁栅栏门遥遥地相对,更多的空间是高高的围墙将彼此的院落分隔。庐江路至长江路段两边虽然多是低矮的民房,但木板门后庐州人家的生活却充满着真实的、鲜明的嬉笑怒骂……
赤阑桥横跨南北
是合肥人多情,还是桐城路上的确就有情缘的种子。在桐城路采访,我听好几个人说到了浪漫的爱情,有善于舞文弄墨的还把它写进了文章里。王青是蚌埠一家医院的医生,她在合肥读的大学,星期天逛街的时候,桐城路是目标之一,因为宋词中屡屡提到的赤阑桥就在那里,这让她想起八百多年前,那个叫姜夔的南宋诗人因一段邂逅的情缘,从而使这座平常的桥变得美丽起来。
她特别钟情桥畔开得如醉如痴的木芙蓉,粉色的花瓣展露着妩媚的笑容,娇艳得完全不像是秋天的花朵,一派不谙炎凉的天真烂漫,就像在奔赴一场不计后果的爱情,让路过的她怦然心动。
其实,这座桥建成的历史并不长,据合肥市市政工程处桥管中心的王科长介绍,赤阑桥起初就叫桐城路桥,因为横跨护城河银河段,所以又叫银河桥,建于1981年12月,当时还是拱桥,以后加宽成了今天的规模。采访中我还听说这座桥还叫过包河大桥,当年为了缓解徽州路和金寨路的交通压力,市政府决定修建此桥,当时的设计者是合肥市规划院的罗金涛同志,工程总投资36万元。我听了感叹当年的物价真的便宜,搁到现在,也就是一中套住房的花销。
站在赤阑桥上,可一览桥两边的秀色全貌,四周散落着花草假山,茂林修竹,景色秀丽,视野开阔,人工造景与自然景色巧妙搭配,虽系人作,宛若天开。不远处河坡上的“迎曦亭”随地形的起落而建,当晨曦初露的时候,看太阳慢慢探出头来,天上人间,银光灿灿,水天一色,难怪当年姜夔流连忘返,舍不得离开赤阑桥,
浮动着玫瑰幽香
我是被空气中弥漫的花香牵引到那里的。
尽管我知道如今的桐城路早就不是南宋的风物,浪漫早被雨打风吹去。但“柳色夹道,依依可怜”的旧时盛景,倒是被一家挨着一家热热闹闹开着的花店重新演绎了。春天的繁花在花架上、花筒里,姹紫嫣红地怒放着,香水百合的馥郁气息骄傲地漫溢出门外。
花店里的老板骄傲地告诉我,这里是桐城路花卉一条街,不足800米的路段聚集了20多家花店,即有鲜花,也有仿真花,集批发零售和店堂、橱窗、家装等花艺设计为一体,年销售额达1000余万元。
浪漫的赤阑桥,再加上浪漫的花店,桐城路似乎注定要和情字结缘。流连在花的世界,幸福的感觉你想躲也躲不了。一个买花的男孩在细细地挑拣花束,依偎在身旁的女孩笑靥如花。不过,如今的爱情也价值不菲,在桐城路花市,我看到“进口玫瑰市内免费送”这样的海报,但“蓝色妖姬”、“黑色玫瑰”的标价是88元一枝,据说还卖得相当火爆。花店老板见我诧异的目光,解释说进口玫瑰因为是从荷兰空运到上海,之后再转入到合肥的,所以价格贵一点。
走出花店,我不禁感叹当年的布衣姜夔了,写花吟花却无钱给自己心爱的女人买花,只能把花的蕊写进《暗香》、《疏影》里,至今还在纸上摇曳生香,那其实比那些花朵的表述要恒久得多呀!
手记
桐城路过去是什么模样,我只能从老合肥的描述中想象。不过,我猜想有许多摄影爱好者一定留下过桐城路的影像。可喜的是还真找到了一幅,尽管年代离现在并不是十分久远,但也足以还原昔日的景象,相信能够唤起那些与桐城路有关的读者的回忆。
网友“大风吹”
提供的是一张桐城路与芜湖路交口处的老照片,地点应该就在今天的市武警支队那个地方。老照片拍摄于1987年冬,据说拍摄者名叫杨荣,原是合肥叉车厂的工人,爱好旅游和摄影,常常特意拍下合肥的一些街景,记录这个城市的变化。
这张风雪中的照片便是杨荣所拍摄的许多老照片中的一张。从照片上我们可以看出,那是个寒冷的冬天,雪花在飞舞着,天气很冷,行人稀少,人们打着伞推着自行车去接放学的孩子回家。杨荣站在东北角,面向西南方向,拍下了这张照片,眼前所能看到的四层宿舍楼,当时是那一片最高的建筑了。
“大风吹”
说,20后的2007年3月6日上午,他陪着70岁的杨荣,再次来到他当年拍摄照片的地方。那里早就不是昔日的景象了,他们站在斑马线外,等待过马路的绿灯,却听得嘎得一声巨响,一辆绿色的士与另一辆白色小轿车撞在一起,车头都撞变形了,所幸没有人受伤,南来北往的车辆很快挤在一起,将路口堵得严严实实。杨荣老人感慨地说:“路变宽了,交通事故却更多了,20年前哪里看得到这样的事故?”老照片中最突出的那幢四层楼已经被其它楼房淹没,找了半天才看清楚,原来是个红砖小楼,不是杨荣老人特别指认的话,常人根本就难以“定位”。
环顾四周,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高高的脚手架从行人头顶穿过,真不知道,20年后,这里又会变成什么样子!
秀出您的老照片
讲述您的过往事
一座城市,一段记忆,《晨报地理》期待您的参与,不管是对已经见报版面的笔削,还是讲述您难忘的经历,抑或是一张老照片,我们期待与您交流。您可以发电子邮件到jhcbdl@hf365.com,也可以登录QQ1289875321(李云胜)、524765682(安娜),或者致电晨报热线:4249555。
记住了,我们期待您的大驾光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