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长篇小说文化 |
分类: 白话之林 |
二、俺爸
皋城最繁华的地方是东大街,街道很宽,可以并排走两辆马车,鹅卵石铺地,中间是一块块长短不一的青石板。也不知经过了多少代,青石板上有了一条条清晰的车辙印,一下雨,里面就存满了高底不平、大小不一、坑坑洼洼的水,据老辈人说,那是独轮车压的。
“春和药铺”掌柜的叫齐春和,三代靠行医卖药为生,在皋城算是有点名气,这一点可以从药铺里挂的锦旗看出来,几面锦旗上写着“悬壶济世”、“杏林巨擘”、“华佗再世”。
齐掌柜有三个儿子,老大齐大福,早早离开了家,跟随同姓家班子齐世凯出外闯荡。齐世凯是姜家圩子姜参议大太太姜齐氏的本家侄子,也是齐掌柜未出五福的亲戚。姜齐氏要姜参议给齐世凯谋个差事,经过多方活动、打点,就在三年前去东桥镇当上了镇长。齐镇长上任时需要个贴身的,就想到了远房表叔家的表弟齐大福。
三年过去了,齐大福已经长成了浓眉大眼的小伙子,身着一身中山装,头戴礼帽,腰间斜挎着一把德国产二十响的驳壳枪,只是脚上的那双黑色圆口布鞋和那身装扮不太协调。他不再跟着齐镇长端茶递水,而去姜家圩子所在的姜山当上了保长,管起了三个村子几百口人家。
齐掌柜的二儿子叫齐二福,长得眉清目秀,自小就话不多,没事爱一个人抱本书在楼上翻,家里来了客人,顶多也是脸红红地点点头,然后躲到了一边。齐掌柜非常喜欢这个儿子,认为他是块读书的料。事实上以后也就是这个齐二福当上了小学语文老师,算是和书香占了个边。当然,这都是后话。
“春和药铺”往南走是草市街,往北拐是鱼市拐。临街两边大多是两层楼的房子,底下为门面,后面住家。
那一带鸡还没打鸣就人声鼎沸、驴欢马叫。因为靠近城墙根,城外砍柴卖菜的都起早聚集在城门口,鼓楼的大铁钟刚敲五下,守城门的士兵把城门一打开,推车的,担稻草的,挑菜的,你挤俺,俺搡你,像开闸放水一样,都涌向草市街和鱼市拐,各自占好一块地方,摆好自己带来的东西,一个铜板一个铜板地和那些城里人讨价还价。
紧挨着的东大街两边的沿街门面也陆陆续续打开了。
“春和药铺”的小伙计从里面开了门,然后顺着两边将标有东1、东2、东3、东4东5以及西1、西2、西3、西4、西5的门板卸下来。
“春和药铺”的三少爷齐三富斜背着个蓝色的粗布书包,就走在青石板路上。天空下着毛毛细雨,可他却把斗笠拎在手里,一路走一路蹦,还不时地用穿着胶鞋的脚去跺青石板坑里的水,水溅到路人身上,惹得别人只叫:“这孩子,怎么哪么厌!”
那一年俺爸齐三福刚满8岁,在皋城的南门小学上一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