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又闻桂花香

(2008-03-10 15:51:33)
标签:

杂谈

分类: 老记出更
又闻桂花香
图片说明:《高地》编剧徐贵祥 制片人贾云
第六届茅盾奖得主徐贵祥最新力作《四面八方》即将在本报独家连载前夕,记者专访了这位从江淮大地上走出的军旅作家
 

又闻桂花香
 
本报记者 李云胜
 
    桂花,又名木犀、丹桂、岩桂,属木犀科常绿灌木或乔木,高的可长到10米。虽然桂花别处也有,但于六安却另有一番情愫,所以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流行传唱了《八月桂花遍地开》,所以桂花就成了六安市的市花,所以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得主皖西籍作家徐贵祥就创作了同样名字的长篇小说《八月桂花遍地开》,所以……
    徐贵祥的小说基本上是以军事为题材,而近期的几部长篇力作又都有个共同的特点,不论是《历史的天空》、《八月桂花遍地开》,还是《高地》都是以我省著名的革命老区皖西为背景,书中分别叫作“洛安州”、“陆安州”、“六安州”。当记者拿到徐贵祥的最新力作《四面八方》书稿时,一下子就被里面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所折服,被舒云舒、肖卓然、汪亦适这些鲜活的人物所感动,被城南、三十里铺、、四牌楼、杏花坞一个个似曾相识的地名所吸引,仿佛嗅到了字里行间飘出的沁人心脾的桂花香。
    记者:你不仅是一个多产作家,也是一个势力派作家,你的作品的影响力已经毋庸置疑了,但家乡的读者读你的作品可能又多了一层亲切感。我想知道,你近期的作品为什么都要以皖西为背景?
    徐贵祥:我的家乡是革命老区皖西大别山区,那里是著名的将军之乡,革命战争时期,牺牲了十万优秀儿女。那里曾经发生了无数个可歌可泣的战争故事,是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创作来源于生活,家乡的所见所闻激发了自己的创作欲望,这样的感觉将会一直影响着自己的写作,为自己的作品添上厚重的一笔。胸中涌动的是故乡的情,笔下流淌的是淮河水。
    以家乡为背景,是因为我熟悉那里的芸芸众生、一草一木,那里的故事想着都会让我留下眼泪。我曾经在接受《人民日报海外版》的采访时说过我是个“揣着农民梦的军旅作家”,我的确对生我养我的那片土地充满了激情,她常常使我处于一种创作冲动的状态。我甚至希望能在家乡拥有一方土地,自己锄草种地,退休以后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乡安心写作的。
    记者:皖西是个出文人的地方,从春秋战国到西汉中期,这里一直是道、儒学派研究和教育活跃的地区。西汉时淮南王刘安集门客数千于寿春,历时数载,完成了流传千古的《淮南子》;东晋南北朝霍山何氏一族,诗书传家,代有名贤,留下了数十部著作;宋代舒城李公麟的绘画,绝妙冠世;近代大家熟悉的有蒋光慈、台静农、韦从芜、李雯野、韦素园等。而你也可以说以一部长篇小说《历史的天空》奠定了在当今中国文坛的地位。
    徐贵祥:我在小说创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厚爱,但离那些文学大师的成就还相差甚远。不过说到皖西这块土地,那确实是人才倍出。
    小时候,夏日晚饭后坐井观天,数天上的星星。母亲粗通文墨,给我们讲些半真半假的天文知识,更多的是神话传说。记得有一个阴天,我说今晚没有星星了。母亲说,怎么会没有星星呢,无论刮风下雨,无论白天黑夜,星星都是有的,只不过有时候被云彩挡住了,你看不见它,但是它总是在亮着。
    四十多年过去了,我差不多把母亲这话都忘记了。直到有一天,我在构思小说《四面八方》的时候,徘徊踯躅在北京北三环外小月河边,望着满天繁星,我突然想到童年时母亲说过的话。是的,它在亮着,也许是明天,也许是后天,天气会变阴,云彩会笼罩它,但是,它绝不会熄灭,更不会消失,你看不见它,但是它能看见你。
    冥冥中,好像有一只神奇的手,拨开了我眼前的重重迷雾,视野豁然开朗。天地之间有秆秤,秤星就是老百姓,满天的星星都在看着我们啊!没有这满天的星星,我们什么也不是。
    记者:从你的作品里,我们看到了你对家乡的拳拳之心,而这次《四面八方》能够在家乡的媒体首先独家连载,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你家乡情结。
    徐贵祥:皖西地处长江、淮河之间,属于江淮文化的一部分。而江淮文化在我们作家的眼里是一种边缘文化,江淮区域地处黄河之南长江之北,因此,江淮文化既有北方文化的粗犷,也有南方文化的细腻。我的作品正是这南北文化互相秉承与交融的结晶。
    《四面八方》写了新中国成立之初原国民党军医学校四个学生的命运,这四个人中,一个是党的地下工作者,一个是起义者,一个是投诚者,一个是被俘者。简而言之,这部作品要表现的就是两个关系——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系,欲望和希望的关系。作品主要人物的遭遇阴差阳错,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从一个社会走向另一个社会,从战争走向和平,从彷徨走向坚定。殊途同归,他们最终都成了新中国的公仆。
    作品里的地委书记陈向真,清正廉明,鞠躬尽瘁。天地之间有秆秤,这句话就是他喊出来,他的追随者把这句话喊了几十年。老八路丁范生,解放后当了领导干部,有补偿心理,多吃多占,后来发现老百姓还很困苦,幡然醒悟,终生赎罪,一直到生命的尽头还是用这句话鞭策自己。不能否认的是,我们曾经有过阴霾浓重的日子,也有一些半公仆或者伪公仆,但是我们知道,星星永远在闪烁,信仰的光芒永远照耀着我们。我们的生活不仅需要粮食,我们的生活不仅需要金子。我们的物质条件改善了,不等于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不等于我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不等于我们幸福了;我们幸福了,不等于我们的子孙后代还能得到幸福……这些观点是作品的主人公肖卓然提出来的,他是作为一个医疗卫生系统的领导干部从卫生、资源和环保角度提出来的,其实,这应该是一个政治问题,当然也应该成为一个文化问题。
    记者:可以体会的到,你是将作家的个人理想贯穿在书里了。
    徐贵祥:我从来不否认我的作品有浓厚的理想甚至过于理想化色彩,但是,离开理想,文学还是文学吗?
    记者:你的作品似乎都是军事题材,有打算尝试别的题材吗?
  徐贵祥:作家还是应该写他自己熟悉的题材,在中外文学史上,军事文学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远到国外的《战争与和平》《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近到国内的《高山下的花环》《吕梁英雄传》等。如果说战争年代需要军事文学,那么处在和平年代的当下更需要军事文学,以提醒世人反省战争,居安思危。
    我写战争其实就是为了和平,文学应该有社会教化功能,它应该成为这个社会的精神资源。我们生活在一个平凡的氛围里,我们的生活可以平凡但不能满足于平庸。我通过写战争,呼唤责任感和荣誉感,通过文学不能做到全部,但可以有一点作用。

徐贵祥主要经历:安徽霍邱人,1959年12月27日生,1978年应征入伍,历任班长、排长、连长,集团军组织处干事、师宣传科科长,解放军出版社总编室主任。1991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

徐贵祥主要作品:著有中篇小说《潇洒行军》、《弹道无痕》、《决战》、《天下》,长篇小说《仰角》、《历史的天空》(获第3届人民文学奖、第10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第8届“五个一工程”奖、第六届茅盾文学奖。改编拍摄32集同名电视连续剧)、《明天战争》、《高地》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文化人的底线
后一篇:“博”亦有道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