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家传菜
(2008-01-14 15:07:57)
家传菜,可以代代相传的菜,每一道菜都是一段记忆和感情的传承。
“家传菜”或是有年头,一代、两代甚至几代,就象代代相传的古董,手拿把握,包浆锃亮;或是有看头,困难年代的不经意做法,家人生日的精心烹饪,都可以信笔写来,皆成文章。而更能让人读出饮食文化的还是那些既有故事又能反映菜肴水平的“家传菜”。旧货并不完全等于古董,煮夫煮妇们的手艺只有经过了用心提炼、揣摩,才得特殊功夫,才可称得上真正的“家传菜”。
民以食为天,但食的方法方式各有不同,有吃馆子,有吃家常便饭;有自己烹调自得其乐,有请“家厨”伺候;有喜欢吃南北大菜,有偏好民间小吃。但有专门的厨师的人家终归是少数,也不一定就那么合口味。宋《江行杂录》说了这样一个故事:某商贾请了个厨子,上来就让菜买买了十头羊加五斤葱,富商不知道厨子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吩咐管家只管买来就是。结果厨子只取羊的两腮肉,把大葱剥至小指大小的葱白,炒了个葱白爆羊肉,自然是极嫩极鲜的一道菜,但也让商贾心疼得吃不下,只好辞退了事。
有的“家传菜”主料极简单、普通,口味却非同寻常,里面也是大有讲究的。《红楼梦》里写刘姥姥在大观园里吃茄子那一段就很有意思:“凤姐儿果又搛了些放入口内,刘姥姥细嚼了半日,笑道:‘虽有一点茄子香,只是还不象是茄子。告诉我是个什么法子弄的,我也弄着吃去。’凤姐儿笑道:‘这也不难,你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削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钉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刘姥姥听了,摇头吐舌说道:‘我的佛祖!倒得十来只鸡来配他,怪道这个味儿!’”你瞧,这样的“家传菜”岂是我等人家享用得起的。
而地道的“家传菜”就不同了,它必须符合三个条件,其一是有年头,当然倒也不必非得是多少代;其二是有故事,那其实是饮食文化的一部分;其三,菜要有特色,总得要人尝了还惦记着下次才行。这一点不同地域的人也是有不同风格的,拿我们安徽来说,皖南的精细有别于皖北的粗犷,皖东的大气迥异于皖西的土味。就拿我在芜湖一户人家吃过的一道寻常菜清煮干丝来说,不过是豆制品而已,却要放上火腿丝、笋丝等,味道是清淡爽口,但总感到不如老爸、老妈的辣糊汤过瘾,那里面也是要放入腊肉丁、碎木耳、鸡蛋花等,和街头上的不可同日而语。
说到辣糊汤,这里要提上一笔。合肥的早点铺子大抵都有的卖,这几年似乎也登上了星级饭店的大雅之堂。六安地方叫糊辣汤,做法与吃法和合肥一样。只是我家的糊辣汤做法更精致、好吃一些,原本是春节过后剩下的碎腊肉、碎香肠,那年头平时吃不到荤腥,待到了春节又一下吃伤了。父母自然是舍不得将剩菜扔了,就剁碎了再加些豆腐丁,搅上两个鸡蛋,勾上粉芡,撒上胡椒,喜欢吃辣的就拌上一勺头辣椒酱,热热辣辣,那种感觉陪伴我几十年。
“家传菜”的原材料也是多依赖于土特产的。譬如,沿海一带多系海鲜,沿江地方喜用虾蟹,而山区则常以珍禽野味入菜。据说苏州姑娘出嫁前必须学会拆蟹粉,做蟹黄豆腐、虾蟹面,那实在是因为生在水乡的缘故。
事实上“家传菜”太有名很了,也就变成地方招牌菜了,像东坡肉、东坡鱼、麻婆豆腐、宫保鸡丁、宋嫂鱼羹等,原先不都是一道道美味的”家传菜“吗,里面的故事今天是家喻户晓、脍炙人口,正所谓菜以人传、人以菜传,早已是当地的面子菜、文化菜了。
日本人把菜叫作料理,我以为是极准确的,美味的菜肴是需要烹调者精心料理的,包括它的内涵,否则你怎么解释有的时候面对满桌山珍海味却无意下箸。葛红兵先生在《文学的怀念》(《新民周刊》2005年第38期)里谈陆文夫时说:“许多人谈美食,只是注意了吃食、吃什么,却没有注意怎么吃、和谁吃、在什么环境里吃、吃的氛围、吃的境界……”那真是将“家传菜”升华了。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