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报社赶一篇稿子,一直到凌晨一点多才回宿舍。在省城大窑弯路,四周的高楼大厦早就进入了梦乡,只有三三两两的瓜农依然守在手扶拖拉机旁,看的出,他们已经很困了,可一听到脚步声,还是不由自主地投出渴望的目光,尽管那些夜归人在那样的钟点去买他们西瓜的可能性极小。
据说西瓜是汉代时从西域引入的,故称西瓜。清朝诗人赵善庆曾作《西洋瓜》:
“竞传异种远难详,且剖寒浆自在尝。因产西方皆白色,为来中土尽黄瓤。”那其实咏的就是西瓜。
小时候,在乡下的姥姥家见过舅舅们种西瓜,先是从土里钻出长长的秧藤,接着在上面长出一点点大的瓜,然后,随着日子的增长,瓜也越变越大,最后成了瓤红汁甜的大西瓜了。
还记得舅舅们习惯在沙性土壤上种西瓜,我出于好奇问过,于是舅舅给我讲过一个故事:清朝末年,皖西连年大旱,禾苗尽枯,但靠近河边的沙土地却长了几棵青翠欲滴西瓜秧。村民们十分惊奇,不由地仔细观察,原来这几株瓜秧是田鼠搬运时漏下的西瓜籽长成的。扒开砂土一看,下面的土壤竟然是湿的,于是悟到沙具有保墒抗旱的作用。后来那里的村民就流行在沙土地上种瓜,结出来的西瓜居然甘甜可口,当地人就把它叫做沙瓤瓜。
西瓜的确好吃,“嫩瓤凉瓠,正红冰凝结”。但一想到农民兄弟在炎炎烈日下汗流浃背的情景,尤其是看到瓜农卖瓜时的辛苦,心底还是不由自主涌起一股酸楚。
针对卖瓜难现象,政府每年都给予高度重视,比如合肥市有关部门早在西瓜上市前,就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广泛听取社会各界人士意见,划定一定区域。西瓜原产地的乡镇也动了不少脑筋,合肥市三十岗乡就连续四年举办“西瓜节”。今年的“西瓜节”持续了23天,除了让市民亲自去田间采摘西瓜,体验了一把“自给自足”的快乐以外,还同时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农业生态旅游项目,举办了儿童西瓜彩绘、摸鱼钓虾、生态风光和旅游图片展、农家特色菜评选等活动。
尽管这样,瓜农卖瓜难的场景每年依然还在我们身边上演着。前几天,安徽电视台《第一时间》的编辑、记者和主持人在一些小区门口帮瓜农卖瓜,广大市民纷纷响应,场面十分感人。但我们在感动之余生出些许感慨,一是我们能够直接帮助的毕竟是瓜农中的极少数人,二是瓜农的卖瓜难问题不知道还要持续到何时。
这里面是否反映了我们农民兄弟的种植结构有不尽合理的地方,信息是否不够发达,市场是否不够熟悉!
这几年,我们听到农民种的经济作物滞销的消息实在是太多了,前几天听说六安市的农民今年种的桃子卖不掉,六安市委市政府动员全市干部职工购买农民兄弟的桃子,举动的确感天动地,但毕竟只是权宜之计,救急而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关键还是要引导农民兄弟调整产业品种结构,摸清市场需求,按不同季节种植不同品种,甚至还可以将生产和销售分开,培养专业的营销经纪人,市场需要多少就种植多少,市场需要什么品种就种植什么品种,市场在什么时候需要就在什么时候提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