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人生百味 |
又到了周末的晚上,灯光如炽的月台上,喇叭里传来了台湾歌手姜育恒的歌:“曾经因为我的家,是一张张的票根,撕开后展开旅程,投入另外一个陌生……”此时的我手里也纂着一张票根,只不过将要投入的不是陌生,而是老巢。
应该讲我已经习惯这种两地生活了,在合肥工作,周末回六安家中和家人团聚,我不知道有多少这样的人。但在星期六晚上回六安的火车上,以及星期一回合肥的火车上,我总能遇见一大批因经常遵循相同时间表而逐渐熟悉起来的面孔。
这些人以男人居多,他们有个共同点,就是事业的根基在省城。大概是城市大一些,提供的机会更多一些,或者如我一样,从事着一份自己喜欢的职业,将爱好和生存融为一体。其工作起来的状态,俨然就是这个城市的一份子。朋友、同事见面,偶尔也会关心地问,打算什么时候买房子?什么时候把老婆、孩子接来?但夜幕降临,望着临栉接比的高层建筑窗户上透出的万家灯火,马路上的车水马龙,街头摩肩接踵的红男绿女,我的心总是不由自主地飞回西去70公里处的另一个城市,那里有我的童年玩伴,有我的妻儿家室,有我的满头银发的父母大人。
和青春年少时不同,那时总想抖抖湿润的尚未丰满的羽毛,去俯瞰未知的他乡,甚至渴望在异地筑巢、产卵。人到中人,思绪是向回飞了,尽管可以人在异乡,但要真正成为你为之工作的这个城市的人,实在是太难了,哪怕这个城市特别可爱,人们特别善良,你也不可能死心塌地、毫无牵挂地摇身一变而为纯粹的合肥人,毕竟心灵的融入是最难的。
据说,现在的人力资源流动是历史上最大、最广泛的,从浩浩荡荡的农民工大军,到从单位里分流出来的社会人,再加上每年毕业出来的大学生,这些人大都远离故土,甚至离妇别雏,独自在外打拼。相对来说,六安人在合肥或合肥人到六安都是幸运的,这两地的联系太密切了,地理位置很近,只有短短的72公里,从合肥西站乘火车到六安只需45分钟,有人打趣说,这比北京从前门去通州区还快;两地风俗习惯相同,甚至连说出来的话也基本一样,在语言学上同属肥芜方言区;文化上的互相依赖性也很明显,举个例子,合肥的"倒七戏",过去是讨饭的人嘴里哼哼的,也叫"门歌",今天在几代艺术家的手里早已继承和创新,发展成唱腔优美、表现丰富的庐剧,并有"东庐剧"、"西庐剧"之分,其中,"东庐剧"就是以合肥为代表,而"西庐剧" 则以六安为代表。
曾经有一位媒体的朋友采访我,欲了解我的两地生活感触,在他的想象中,这种在两地之间来回穿梭的日子一定有它的酸甜苦辣,比如照顾不到孩子,夫妻分居等等。可说老实话,在我真的没有酸和苦辣,只有甜,因为孩子已经可以自觉学习了,平时有他妈妈和姥姥、姥爷带,而且,每周我们全家都会相聚,享受工作、学习一周后的充实。特别与我而言,在合肥工作可以使我抛开烦碎的家务琐事,有充分的时间、充沛的精力,从而取得更高的工作效率;刚觉得有点累,马上就可以回到六安家中享受天伦之乐,体味亲情的温馨。
只有一次,我感觉到了有点失落。那也是一个周末的下午,我们的团队忙完了手头的工作在饭店里聚餐,酒足饭饱之后,大家有的和恋人约会,有的回家带孩子逛街。因为离火车到站还有近两个小时,我一个人徘徊在空荡荡的胜利广场,体会到了一丝凄凉。可能是酒精的作用特别使人容易多愁善感,从未有过的孤独感一刹那包围了全身。好在很快就登上了西去的列车,而且到家以后酒精也慢慢褪去了,见到了家人又多了一份甜蜜的感觉。
随着时间的流失,有的时候我的确搞不情自己到底是合肥人还是六安人,模糊了地域界限,尤其是分不请“回”这个字,对合肥的朋友说“我明天回六安”,和六安的朋友也说“我现在就回合肥”。不过,这也没什么大不了,合肥、六安两地不是在规划“省城都市圈”吗,说不定将来两地就会融为一个城市。
应该讲我已经习惯这种两地生活了,在合肥工作,周末回六安家中和家人团聚,我不知道有多少这样的人。但在星期六晚上回六安的火车上,以及星期一回合肥的火车上,我总能遇见一大批因经常遵循相同时间表而逐渐熟悉起来的面孔。
这些人以男人居多,他们有个共同点,就是事业的根基在省城。大概是城市大一些,提供的机会更多一些,或者如我一样,从事着一份自己喜欢的职业,将爱好和生存融为一体。其工作起来的状态,俨然就是这个城市的一份子。朋友、同事见面,偶尔也会关心地问,打算什么时候买房子?什么时候把老婆、孩子接来?但夜幕降临,望着临栉接比的高层建筑窗户上透出的万家灯火,马路上的车水马龙,街头摩肩接踵的红男绿女,我的心总是不由自主地飞回西去70公里处的另一个城市,那里有我的童年玩伴,有我的妻儿家室,有我的满头银发的父母大人。
和青春年少时不同,那时总想抖抖湿润的尚未丰满的羽毛,去俯瞰未知的他乡,甚至渴望在异地筑巢、产卵。人到中人,思绪是向回飞了,尽管可以人在异乡,但要真正成为你为之工作的这个城市的人,实在是太难了,哪怕这个城市特别可爱,人们特别善良,你也不可能死心塌地、毫无牵挂地摇身一变而为纯粹的合肥人,毕竟心灵的融入是最难的。
据说,现在的人力资源流动是历史上最大、最广泛的,从浩浩荡荡的农民工大军,到从单位里分流出来的社会人,再加上每年毕业出来的大学生,这些人大都远离故土,甚至离妇别雏,独自在外打拼。相对来说,六安人在合肥或合肥人到六安都是幸运的,这两地的联系太密切了,地理位置很近,只有短短的72公里,从合肥西站乘火车到六安只需45分钟,有人打趣说,这比北京从前门去通州区还快;两地风俗习惯相同,甚至连说出来的话也基本一样,在语言学上同属肥芜方言区;文化上的互相依赖性也很明显,举个例子,合肥的"倒七戏",过去是讨饭的人嘴里哼哼的,也叫"门歌",今天在几代艺术家的手里早已继承和创新,发展成唱腔优美、表现丰富的庐剧,并有"东庐剧"、"西庐剧"之分,其中,"东庐剧"就是以合肥为代表,而"西庐剧" 则以六安为代表。
曾经有一位媒体的朋友采访我,欲了解我的两地生活感触,在他的想象中,这种在两地之间来回穿梭的日子一定有它的酸甜苦辣,比如照顾不到孩子,夫妻分居等等。可说老实话,在我真的没有酸和苦辣,只有甜,因为孩子已经可以自觉学习了,平时有他妈妈和姥姥、姥爷带,而且,每周我们全家都会相聚,享受工作、学习一周后的充实。特别与我而言,在合肥工作可以使我抛开烦碎的家务琐事,有充分的时间、充沛的精力,从而取得更高的工作效率;刚觉得有点累,马上就可以回到六安家中享受天伦之乐,体味亲情的温馨。
只有一次,我感觉到了有点失落。那也是一个周末的下午,我们的团队忙完了手头的工作在饭店里聚餐,酒足饭饱之后,大家有的和恋人约会,有的回家带孩子逛街。因为离火车到站还有近两个小时,我一个人徘徊在空荡荡的胜利广场,体会到了一丝凄凉。可能是酒精的作用特别使人容易多愁善感,从未有过的孤独感一刹那包围了全身。好在很快就登上了西去的列车,而且到家以后酒精也慢慢褪去了,见到了家人又多了一份甜蜜的感觉。
随着时间的流失,有的时候我的确搞不情自己到底是合肥人还是六安人,模糊了地域界限,尤其是分不请“回”这个字,对合肥的朋友说“我明天回六安”,和六安的朋友也说“我现在就回合肥”。不过,这也没什么大不了,合肥、六安两地不是在规划“省城都市圈”吗,说不定将来两地就会融为一个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