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人生百味 |
想写戴煌先生的念头由来已久,电话里约了好多次,不是他忙,就是我没有空,时间老是凑不到一起。就这样一来二去,转眼半年过去了,居然成了我的一块心病。
其实,在这之前,我和他连面也没见过,起先,是作为作者给他投稿。他所供职的《江淮晨报》是安徽省早报类媒体中的“龙头老大”,又是彩印,人气很旺。而他又主持着报纸中三大支柱之一的副刊,可以说我们这些喜欢舞文弄墨又不入流的撰稿人是仰着头看他们那些编辑们的。不曾想,第一篇拙作《遭遇小偷》就被看中,刊登在当月的报纸上,容量是别的文章的两倍,要知道副刊的版面一直是很金贵的。从此,我成了他的铁杆作者,短短的几个月就在上面发表了《你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好GG》、《午夜香茶》、《玉石少年》等好几篇作品。
我和他一直是通过E-mail联系,偶而也把作品打印成文寄给他。电话到是经常打,他的第一句话无一例外是:“我戴煌,你哪位?”声音干脆、有力,连“是”字也省略了,我头脑中立即蹦出个白净、清癯的中年人形象。以后看了他的作品《那年,阶梯教室的那堂课》、《烟岚幽逸飘水巷》、《蒙在金奖上的阴影》、《近照》等,对他有了更多感性的认识。人常说文如其人,那字里行间透出的浓浓率真和作为一个文字工作者的责任感,力透纸背,跃然纸上,活脱脱勾勒出一个勤奋敬业、感情丰富的文人形象。
但真正见到他却属偶遇。那天,我到《合肥晚报》一个旧时的同事那儿闲聊,因为我正在写一部反映新中国成立后兴建全国最大灌区安徽淠史杭艰辛历程的小说,到那里探讨题材。十多年前,我们俩曾经在内部刊物《安徽淠史杭》编辑部共过事,现在同事是《合肥晚报》的编辑,我是《中华新闻报》安徽记者站的特约记者,自然话题投缘。聊着聊着,进来一位戴着眼镜、头发略长的人,四十多岁的样子,很精干。他看看我,我也看看他,都没什么反应。这下把我的老同事弄糊涂了。待他转身,老同事问我,你们怎么不讲话,我立即明白过来他是谁了。老同事说,他帮你发了那么多文章,我以为你们早见过面了。说完,赶紧把戴煌先生叫回来。还没等介绍,戴煌先生手一指:“李云胜!”接着就是一通连珠炮:“你和我想象中的一点也不一样,你的文章很清秀,人却胖。要减肥呢,胖不好。”果然是快人快语。
我们一起聊新闻,聊文学,聊安徽副刊的状态和文学艺术的复兴,特别是聊到发现和培养文学新人,戴煌先生显得很诚恳:“我每天的阅读量太大了,全国各地的来稿把我的邮箱都快撑爆了。你说好的来稿一篇也不漏掉,那也不现实。但我会努力仔细阅读每一篇来稿。说到底,写文章的人还是要靠作品说话。”这使我想起著名作家、小说《洪秀全》、《李鸿章》、《刘铭传》的作者裴章传曾经在有关文章里说的:“《江淮晨报》的戴煌先生是除了我家里人以外,第一个看到《刘铭传》书稿的人。”称赞他是一位“极善于抓作者的副刊编辑”。而我的感触是他能很平和地对待每一个作者,不管你是知名作家还是普通撰稿人,他看重的是你的作品。
临分别时,我又约戴煌先生在适当的时候能接受我的采访,他爽快地答应了。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俩个都正好有时间,能再凑到一起。回来后恰巧在网上读到他的一篇纪念著名诗人公刘一文,上面谈到他的一段遗憾:“当时我一直想做一版全景式跟踪采访著名作家公刘先生生活情景的图片报道,电话里他也答应了,但总是在时段上我俩没能合拍,一拖就是数年,然而这一拖,也拖出了我终生的遗憾。”这促使我明白了,虽然我们都还不老,但有些事情是必须抓紧的,否则也许会拖上个几十年也未必成事。
写到这儿,仍觉意犹未尽,套用《百年孤独》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我写作,为了使我的朋友们更爱我。”这句话来形容戴煌先生,我认为那是最恰当不过的了:“我编辑,为了使我的读者和作者们更爱我。”
其实,在这之前,我和他连面也没见过,起先,是作为作者给他投稿。他所供职的《江淮晨报》是安徽省早报类媒体中的“龙头老大”,又是彩印,人气很旺。而他又主持着报纸中三大支柱之一的副刊,可以说我们这些喜欢舞文弄墨又不入流的撰稿人是仰着头看他们那些编辑们的。不曾想,第一篇拙作《遭遇小偷》就被看中,刊登在当月的报纸上,容量是别的文章的两倍,要知道副刊的版面一直是很金贵的。从此,我成了他的铁杆作者,短短的几个月就在上面发表了《你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好GG》、《午夜香茶》、《玉石少年》等好几篇作品。
我和他一直是通过E-mail联系,偶而也把作品打印成文寄给他。电话到是经常打,他的第一句话无一例外是:“我戴煌,你哪位?”声音干脆、有力,连“是”字也省略了,我头脑中立即蹦出个白净、清癯的中年人形象。以后看了他的作品《那年,阶梯教室的那堂课》、《烟岚幽逸飘水巷》、《蒙在金奖上的阴影》、《近照》等,对他有了更多感性的认识。人常说文如其人,那字里行间透出的浓浓率真和作为一个文字工作者的责任感,力透纸背,跃然纸上,活脱脱勾勒出一个勤奋敬业、感情丰富的文人形象。
但真正见到他却属偶遇。那天,我到《合肥晚报》一个旧时的同事那儿闲聊,因为我正在写一部反映新中国成立后兴建全国最大灌区安徽淠史杭艰辛历程的小说,到那里探讨题材。十多年前,我们俩曾经在内部刊物《安徽淠史杭》编辑部共过事,现在同事是《合肥晚报》的编辑,我是《中华新闻报》安徽记者站的特约记者,自然话题投缘。聊着聊着,进来一位戴着眼镜、头发略长的人,四十多岁的样子,很精干。他看看我,我也看看他,都没什么反应。这下把我的老同事弄糊涂了。待他转身,老同事问我,你们怎么不讲话,我立即明白过来他是谁了。老同事说,他帮你发了那么多文章,我以为你们早见过面了。说完,赶紧把戴煌先生叫回来。还没等介绍,戴煌先生手一指:“李云胜!”接着就是一通连珠炮:“你和我想象中的一点也不一样,你的文章很清秀,人却胖。要减肥呢,胖不好。”果然是快人快语。
我们一起聊新闻,聊文学,聊安徽副刊的状态和文学艺术的复兴,特别是聊到发现和培养文学新人,戴煌先生显得很诚恳:“我每天的阅读量太大了,全国各地的来稿把我的邮箱都快撑爆了。你说好的来稿一篇也不漏掉,那也不现实。但我会努力仔细阅读每一篇来稿。说到底,写文章的人还是要靠作品说话。”这使我想起著名作家、小说《洪秀全》、《李鸿章》、《刘铭传》的作者裴章传曾经在有关文章里说的:“《江淮晨报》的戴煌先生是除了我家里人以外,第一个看到《刘铭传》书稿的人。”称赞他是一位“极善于抓作者的副刊编辑”。而我的感触是他能很平和地对待每一个作者,不管你是知名作家还是普通撰稿人,他看重的是你的作品。
临分别时,我又约戴煌先生在适当的时候能接受我的采访,他爽快地答应了。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俩个都正好有时间,能再凑到一起。回来后恰巧在网上读到他的一篇纪念著名诗人公刘一文,上面谈到他的一段遗憾:“当时我一直想做一版全景式跟踪采访著名作家公刘先生生活情景的图片报道,电话里他也答应了,但总是在时段上我俩没能合拍,一拖就是数年,然而这一拖,也拖出了我终生的遗憾。”这促使我明白了,虽然我们都还不老,但有些事情是必须抓紧的,否则也许会拖上个几十年也未必成事。
写到这儿,仍觉意犹未尽,套用《百年孤独》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我写作,为了使我的朋友们更爱我。”这句话来形容戴煌先生,我认为那是最恰当不过的了:“我编辑,为了使我的读者和作者们更爱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