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人生百味 |
我曾在捧着《红楼梦》、《基督山伯爵》等名著虔诚地吮吸的同时,努力地想象前辈们就着如蚕的灯火,手握狼毫、羽笔,一字字在格子上攀爬的情景,几十万字下来,那就是一项了不起的工程。不说内容如何,单将修改稿誊抄一遍,也是个要命的过程。
十几年前,我从事内部刊物编辑工作,每天就是在大量的来稿中圈圈点点。那时还没有电脑,自然都是手写稿。每个月的发稿日,也是我的受难日,因为有的稿子实在太潦草了,有的改得排版工人根本看不清。而对那些内容实在不错的稿件又舍不得弃之,只好誊一遍。
现在,报社从看稿、编辑、排版、出版全部电脑化了。也许是过去看手写体稿件看伤了,我特别钟情电子稿件,除非真是一篇能让我心头一颤的好稿子,否则,我一般是不喜欢采用手写体,包括打印、传真稿的。
但《文汇报》上的一篇报道却让我感慨良久。文章说上海的一所学校不久前接待了来自美国费米尔高中的学生实践组,前天竟收到他们的一封手写体的感谢函。内容大致是感谢与他们的交流相处中给予的帮助和爱,写得情真意切。据说学校也是第一次收到手写的感谢信,形容自己的心情是“快乐的、温暖的,甚至是幸福的”。
世事就是这么难料,盼望的成为追求,简单的成为时髦,曾经的老棉布,如今是居家主妇的购物首选,昔日的窝窝头,今天是白领小资的健康食品。
春节,我们习惯互相说些吉祥话,送上一片祝福。过去,传承这些温馨话语的大多是书信、贺卡和电话,现在,电子贺卡、手机短信成了大多数人的首选。那速度叫一个快!那种感觉叫一个爽!
不过大家在享受方便、快捷的同时,也越来越注意到电子化导致的人们之间真情的流失、真诚的缺失。同样内容的一条短信转发来转发去,最后又回到自己的手机上,这样的克隆短信使祝福之情大打折扣,令人哭笑不得。
其实,人们在利用电脑处理工作、事务的同时,对用传统书信表达情感的愿望一点都没有减轻。据邮政部门提供的数据,去年8月一项市场调查,63%的受访者认为离开手写书信的生活是无法想象的,大多数人仍然依恋撕开信封时的那种感觉,愿意放弃用手机发送短信的受访者甚至占到76%。因为,得到一封手写体的祝福,在今天实在是一件奢侈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