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北京八景图卷__太液晴波

(2008-02-25 20:41:34)
标签:

视觉

祝福2008

燕京八景

分类: 墨迹篇
金代燕京八景为
太液秋风、琼岛春荫、道陵夕照、蓟门飞雨、西山积雪、玉泉垂虹、卢沟晓月、居庸叠翠
元代燕京八景为
太液秋波、琼岛春荫、道陵夕照、蓟门飞雨、西山霁雪、玉泉垂虹、卢沟晓月、居庸叠翠
明代燕京八景为
太液晴波、琼岛春云、道陵夕照、蓟门烟树、西山霁雪、玉泉垂虹、卢沟晓月、居庸叠翠
清乾隆之前的燕京八景为
太液晴波、琼岛春云、道陵夕照、蓟门烟树、西山霁雪、玉泉流虹、卢沟晓月、居庸叠翠
1.太液秋风

随皇城位移而波动

 

     今中南海东岸万善殿门旁有一水埠,中立一亭名“水云榭”,乾隆皇帝御书的“太液秋风”石碑即立于其中。水云榭因四面环水,八面来风,视野开阔,故而成为观赏太液池景的绝佳地点。特别是秋天,云淡风轻,碧波荡漾,更是有“水天合一”之妙。

     据有关专家考证,金章宗所定“太液秋风”去另有所在。金代的太液池在中都西苑内(现宣武门青年湖一带),“瑶池,莲瀛,柳庄,杏村,皆在于是”,为一游赏胜地;而如今的中南海,北海一带当时虽建有大宁宫等离宫,但是周围仍是一片田野,只是元代营建大都以后,太液池才移至现地。明清两代的太液池为宫廷禁苑,每临中元,照例要在万善殿设孟兰道场,殿前的太液池,则由小太监手持荷叶燃灯其中。这一活动直到1949年后才逐渐绝迹。

1.北京八景图卷__太液晴波
                                (王绂作品)
 
此图为《北京八景图卷》之一《太液晴波》,绘明皇城之西太液池景色。图中池水宽广,菱荷遍布,中有亭榭,长桥卧波,傍池琼华岛及土台上松桧苍然。整幅高旷空灵,风韵别致。
 
王绂, 明初大画家, 字孟端,号友石生,别号九龙山人。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五月三日生,无锡人。幼年聪明好学,10岁已能作诗,15岁游学邑庠为弟子员。他尤喜绘画,曾师法吴镇、王蒙、倪瓒等画坛大家。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被征召进京,不久便回乡隐居。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后,因朝廷追究左相胡惟庸逆党事被累,发放到山西大同充当戌卒10余年。建文二年(1400年)回乡,隐居九龙山(即惠山),赋诗作画,教授弟子。永乐元年(1403年),王绂因善书被举荐进京,供事文渊阁,参与编纂《永乐大典》。永乐十年拜中书舍人,派往北京,从事迁都的筹备工作。永乐十一年、十二年,两次随明成祖朱棣北巡,期间创作著名的《燕京八景图》。他绘画擅长山水,尤精枯木竹石。其山水画兼有王蒙郁苍的风格和倪瓒旷远的意境,对吴门画派的山水画有一定影响。但他不肯轻作山水画,故后人有“舍人风度冠时流,笔底江山不易求”的诗句。其画竹兼收北宋以来各名家之长,具有挥洒自如、纵横飘逸、清翠挺劲的独特风格,人称他的墨竹是“明朝第一”。建文四年(1402年),王绂画《竹炉煮茶图》,侍读学士王达为其记序作铭,构成珍贵的《竹炉图卷》。此图卷深得乾隆帝喜爱,南巡时,曾在惠山品二泉水,观《竹炉图》画卷题咏。后图卷不慎被毁,乾隆帝竟自仿王绂笔意,补写了竹炉首图,并题诗。永乐十四年(1416年)二月六日,王绂病逝于北京馆舍,终年54岁。存世画迹有《墨竹图》、《竹鹤双清图》、《潇湘秋意图》、《枯木竹石图》、《江山渔乐图》等,并著作《王舍人诗集》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