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没有能力拒洋垃圾于国门之外?

标签:
洋垃圾60分钟贵屿杂谈 |
分类: 时政 |
中国对世界正在形成越来越深远的影响,说“中国一感冒,世界就打喷嚏”毫不夸张。新的例证一直在涌现,比如,中国废旧金属的价格一上涨,台北、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甚至加拿大的蒙特利尔都有人不慎掉进下水道。怎么会呢,人孔盖哪去了?那些地方的犯罪团伙偷窃人孔盖以后,当作废旧金属卖到了中国。
还有更新的例子。11月9日,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播出的王牌新闻杂志《60分钟》安排的都是重头戏,一条为专访奥巴马竞选团队的四位核心成员,另外一条介绍CNN创办人、媒体巨子特德·特纳。这两条在其《晚间新闻》的预告中都没有被重点推介,获得重点推介荣誉的是跟中国有关的报道---《追踪电子垃圾》。(http://www.cbsnews.com/video/watch/?id=4586903n)
《60分钟》的记者Scott Pelly从科罗拉多州的丹佛开始跟踪一个装有废旧电脑监视器的集装箱,一路到美国西北海港Tacoma,接着跨越太平洋到了香港的维多利亚港湾。这个集装箱被香港海关截获,但成千上万个其它类似的集装箱进入中国大陆。2008年7月,Scott Pelly带着两位制作人、两位摄像和一位音响工程师一起到了广东汕头的贵屿镇,用镜头告诉数以千万计的美国观众这个享有“电子垃圾第一镇”头衔的地方正在发生什么事情。
中国的法律禁止进口电子垃圾,可全世界60%以上的电子垃圾照样闯入国门,贵屿人的生意看来也不受制约。当地人用中世纪的原始办法处理21世纪的电子垃圾,从中提取贵重金属牟利。他们挣到钱的同时,身心健康受损,生存环境近乎毁灭。贵屿已经没有能喝的水,当地的致癌物指标高居全球第一,70%的儿童血液中的铅含量远高于健康允许的限度,孕妇流产的可能性比正常水平高六倍。
中国媒体并没有完全忽略贵屿的问题。通过互联网上简单的搜索可以找到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2004年的报道,距离刚刚播出的《60分钟》已经有4年时间。新华网的报道比较新,采自2005年4月,标题为《"电子垃圾第一镇"的救赎》。报道中引用镇长郑松明的话说,“是媒体的曝光改变了贵屿”。《60分钟》看到的难道是“改变”后、被“救赎”的贵屿?报道中,镇长亲自开车带着CBS记者去看了一个作样板供参观的回收站,一辆丰田Lexus的警车跟在后面。镇长告诉记者说,你们不受换迎。CBS在没有当地官员监控的情况下独自考察了那些不能作样板的回收站,结果遭到暴力骚扰。
CBS在丹佛采访的一家废旧物资回收站,明知出口电子垃圾的环境风险,但依然唯利是图。美国每天淘汰13万台电脑,一年淘汰1亿部手机,这个国家以惊人的速度生成着电子垃圾。按照法律规定,出口电子垃圾要有特别许可,否则违法。但按照美国政府部门的统计,四十多家公司仍然继续从事此类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