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影评/乐评成为简·奥斯汀becomingjane |
分类: 影视 |
我一直有这种判断,如果既不乱性,也不吸毒,一个还算有才华的人一星期下来顶多能写出一两篇博客,篇幅也就在1000来字。简·奥斯汀生活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乡村,性和毒品应该都没机会沾边。那么,她靠什么获取灵感,可以在短暂的生命旅程中,创作出6部文学瑰宝?
英国电影《成为简·奥斯汀》虚构了她的灵感来源---一段无法获得结果的爱情。当然,在心仪的小伙子出现以前,简已经开始勤奋笔耕,但笔头显然有些生涩。是啊,这样天才的作家也有思路不畅的时候。一大清早,她弹起了钢琴来给自己提神,结果吵醒了全家人,也吵醒了畜栏里的猪。妈妈在迷糊中也能清醒地意识到,自家女儿只有嫁人才可以安静下来。
从经济条件看,简的父亲奥斯汀牧师操持一家相当艰难,缓解严峻形势的希望只可能来自两个女儿:简和姐姐卡桑德拉。卡桑德拉已经订婚,未婚夫去了加勒比海的圣多明戈。当地的富家子弟卫斯理先生仰慕奥斯汀小姐已经很久,不过除了求婚,其他时候卫斯理先生几乎无法与简对话。
能与奥斯汀小姐对话的是从伦敦来的实习律师勒弗洛伊先生。通过与小说天才对话来赢得好感,再聪明的小伙子在这种考试中也不容易得高分,不过勒弗洛伊先生知道如何抓住对方的软肋。简·奥斯汀的生活阅历局限在乡村,对男人更是缺少第一手体验。当勒弗洛伊先生通过当时的一本著名小说开始谈论男女之间的事情以后,魅力顿时焕发出来。勒弗洛伊先生提醒奥斯汀小姐,你需要扩展视野,最好的方式当然是通过男人。
除了具备年轻律师的体面和通晓文学的智慧,勒弗洛伊先生还敢于投身下层百姓的娱乐,他能赤膊上阵,与人拳脚相向。综合起来说,勒弗洛伊先生无疑属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奥斯汀小姐身不由己,堕入情网。
当奥斯汀小姐决心一辈子跟着勒弗洛伊先生的时候,问题出现了,勒弗洛伊先生自己的一辈子其实掌握在别人手里。叔叔坚决反对两人恋爱,勒弗洛伊先生如果违抗他的意愿,结果将是职业前程毁灭、经济基础丧失。
简·奥斯汀同样面对着巨大压力。母亲告诫她,情感值得向往,而钱却不可或缺。(Affection is desirable; money is absolutely indispensable.)父亲倒是说,女儿应该嫁给自己喜欢的人,而不是出价最高的人,但他也提醒说,贫穷最伤神。(Nothing destroys spirit more than poverty.)当时的英国,女性没有财产继承权,要获得衣食无忧的生活,几乎只有一条路可走:嫁个有钱人。
了不起的奥斯汀小姐有个愿望,靠自己的笔生活。200多年后的今天,全世界的文学爱好者大概都会认为这个目标过于谦卑。但在当时,即使连她的父母也不相信这条路有任何可行性。
虽然奥斯汀小姐和勒弗洛伊先生在私奔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但很快理智就站了上风。两人分手,回到属于各自的空间。奥斯汀成为优秀作家;片尾字幕显示,勒弗洛伊先生后来成了爱尔兰首席大法官。如果两人作出不同选择,在冲动中幸福地结合了,世界得到的也许只是一位法官夫人,她脑袋里该琢磨如何组织鸡尾酒会,不太可能思考《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奥斯汀小姐牺牲个人幸福,换来了千万读者几个世纪的阅读愉悦。
这部片子平静安宁,跟如今喧闹的时代感觉像是离得很远,爱情还是财富的选择一点也不新鲜,但仍然可以作为很好的历史镜鉴。比如,用简·奥斯汀来观照那些用下半身写作的上海宝贝们的时候,你也许终于意识到了,其实她们只有下半身,也许还加上胸脯,但一定没有脑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