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子为什么不敢碰韩仁均的作品?
作者 秋水长天一色
方舟子对于韩寒的不怀好意的攻击,经过几轮沉淀后,现在转到了韩寒的早期作品《小镇生活》上。当然,这一转移其实是方的追随者们努力发掘的结果,而并非方舟子的首创。方只扮演了一个“挥手指方向”的角色。
方的追随者们立即被《小镇生活》那种完全不同于同年龄人作文的感觉激动起来了,觉得再次印证了他们的领袖的伟大教导。然而,说穿了,这种所谓的激动无非源自于人类的一种本能:嫉妒。就像是一名大龄妇女在抱怨:我都这把年纪了还生不出来,她怎么能那么早就生了呢?那一定不是她生的!
可是,令人奇怪的是,一向以文本分析为杀手锏的方大领袖,为什么从来不分析韩寒的父亲韩仁均的作品呢?按理说,你既然能分析出《书店》、《求医》甚至《三重门》不是韩寒写的,那么,你也应该可以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证明韩仁均就是这些文章的作者吧?文学创作不是有种种修辞方式吗?不是有遣词造句的个人风格吗?为什么你不去分析呢?
通过方的追随者之口,我知道了原因,原来:不同的杂志有不同的写作要求,韩仁均给故事会写的稿,当然不能有其他风格。
方的追随者还将韩仁均作品获奖的年表找了出来,放在那里展示,证明韩寒的出名差不多与韩仁均收笔同时发生,以印证他们的领袖预设的结论:韩仁均实际不是歇笔了,而是给儿子代笔去了。
那么,我也有个问题向各位请教:既然韩仁均如此有才和多产,他为什么从来没有向其他类型的杂志投过稿或者刊登过文章?难道他在儿子没有出生时就拿定主意要在他长大后替他代笔,所以,特意隐瞒、储藏了自己的才华?请你们证明,韩仁均是在下这样一步很大、很大的棋吗?
好了,无论如何,方领袖在韩仁均作品文本分析上的无所作为,至少在客观上证明了这些作品与韩寒的作品之间存在着写作风格上的巨大的差异。
很多人因为被方领袖预设的条件所影响,所以在看《小镇生活》等韩寒的作品时,自然会反射出这不是他能写出来的印象。这在心理学上好像是叫作“条件反射”吧?本人读书少,不负责掉书袋。有好此道者,请自便。
方领袖在向其信众预设了“韩寒不学无术”,“作品只能靠别人代笔”等条件后,发现韩仁均曾经写过文章,便以莫许有的方式嫁祸于他。这种做法并不是方领袖的独创,而是继承了别人的衣钵。文革中,不知有多少人因为有海外关系而背上了特务的罪名,用的就是与方领袖相同的手段。这些人被整得家破人亡,是从来不需要任何证据的,只因有个海外关系就够了。
与方领袖及其信众们相反,我在《小镇生活》中恰恰读出了不少韩寒式特有的幽默。
比如:“你别以为门口挂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人家就当你是五星级的宾馆。”
又比如:“看上去很美,住下去很难。”
再比如:“只是学会了怎么把一句人都听得懂的话写得鬼都看不懂。”
再再比如:“都这么大了没事爬窗上去玩什么,况且窗有胸口高,要失足从那儿掉下去也不是容易的事。”
再再再比如:“有的还造成了比征婚启事更为轰动的效果”
N比如:“那可得是巨著,如果不幸轮不上好歹也应该是较巨著。”
“指不定能创作出什么“蒙莎•丽娜”或者“最早的早餐”之类。”
“《大话西游》看多了,没办法。”
……
等等,等等,诸如此类。这些幽默方式与现在韩寒的幽默方式其实是一脉相承的。有兴趣有精力者可以找来韩寒现在的博文对比,不难发现其中的共同特色。而且,根据方领袖的伟大逻辑,我也可以证明,类似“摆pose”及《大话西游》等内容,乃是韩仁均比较陌生的。但本人不负责此项资料收集和对比的工作。有兴趣者可自行其便,本人也不收“代想”费。当然,如果你说我这是在向你预设条件,试图通过心理暗示影响你的阅读感受,那也悉听尊便。你可以继续追随你的领袖。
最有意思的就是,韩寒在《小镇生活》中写过这样一幕情景:
“法国?你去过。”
“不,是西班牙。”
“好小子,西班牙怎么样?”
“没去过。”
“那你怎么把西班牙画得这么像西班牙。”
“你刚才不还认为这是法国吗?”
我顿了一下,用手指抚几下油画,找不到话。想自己怎么说话尽往死胡同里扎。
……
本人斗胆将它改写一下:
“代笔,你爸?”
“不,原创。”
“好小子,小镇怎样?”
“没去过。”
“那你怎么把小镇写得这么像小镇呀?”
“你刚才不还认为这是代笔吗?”
方领袖顿了一下,@@@@@&&&&#######
下……下……一位,同志们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