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进:用好社区“微基金”这把“金钥匙”,促进社区文明建设
(2025-09-26 16:11:41)王学进:用好社区“微基金”这把“金钥匙”,促进社区文明建设
近年来,在宁波的多个社区里,一场“以小见大”的治理变革正悄然进行。其变革的核心就是创设社区“微基金”(平均规模不足30万元),然后针对各社区的治理难点、痛点,精准运作,切实解决社区居民的“急难愁盼”等民生问题,重塑着基层治理的全新生态,大大促进了社区的文明建设。(9月25日《宁波晚报》)
从宁波一些社区推行“微基金”的治理实践看,效果显著,得到了广大社区居民的肯定,为各地社区治理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基层治理样本。尤其可喜的是,这一基层治理模式不仅解决了群众“急难愁盼”的实事、小事,而且还促进了社区的文明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文明风尚。
消除环境 “微痛点”,提升社区环境文明。以海曙区南门街道朝阳社区为例,25万元的社区“微基金”,用作龙湾新村的百米塑胶健身步道铺设,解决了荒废绿地带来的环境问题;用于朝欣小区化粪池的彻底改造,让48户居民告别了每年夏季污水横溢的窘境;还安装了30个智能充电桩和200米绿化带护栏,消除了“飞线充电”隐患。随着这些环境“微痛点”的彻底解决,而今朝阳社区的环境文明有了很大提升。
满足居民 “微诉求”,营造出良好的社区文明风尚。海曙区段塘街道新典社区是个老社区,老年人多(老龄化率达32%)、残疾人比例超常,相应的“微诉求”也多,如智能手机如何使用、需要上门理发、独居老人需要读报陪伴等,故此,在锁定“微基金”“助残”与“助老”两大方向后,仅一年时间,就满足了30多项“微心愿”,解决了150余户家庭困难。不仅如此,新典社区还探索出了一种让善意循环流动的好模式,搭建了“微基金”可持续筹集的渠道。如侨胞何川英女士坚持18年运营“七色艺术工作坊”,带领残疾居民制作串珠工艺品义卖;残疾居民小杨通过“微基金”支持的钩织培训,用收入反哺社区“微心愿”项目等,形成了“受助-赋能-反哺”的闭环,让慈善不再是单方面的给予,而成为社区文明的催化剂,最终形成了 “尊老爱幼、扶弱济困” 的文明风尚。
激活 “微参与”,凝聚社区文明建设的多元共治合力。“微基金”能否持续,取决于其是否能吸引更多的企业、社会组织和居民参与其中,这需要制定一些规则。譬如不设捐赠额度,居民可捐5元、10 元,企业可捐物资或小额资金,降低参与门槛,旨在吸引更多的人和企业参与其中。同时,对参与者给予一定的奖励。如江北区文教街道大闸社区去年11月创立宁波首个社区慈善信托——“蜜邻慈善信托”,吸纳8家民营企业、5家社会组织、15家个体工商户以“蜜邻合伙人”的身份加入,通过“公益+低偿”模式,既提供服务又反哺基金。居民个人则可以通过志愿服务积分兑换“蜜邻合伙人”提供的养生茶和眼部护理等服务。
最后,我想说的是,不能因为“微基金”之“微”,而低估了其风险性,换句话说,社区要做好防范“微风险”的工作,保障“微基金”的运作不出现任何纰漏,确保每一笔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我注意到,大闸社区创立“蜜邻慈善信托”时,引入了银保监局监管,旨在保障资金使用的规范性,不知其他社区是如何防范“微风险”的?报道没说,笔者说几句。要做好防范“微风险”,需组建专门的管理委员会,人员构成包括居民代表、社区工作者和法律顾问,具体负责资金筹集、使用以及公示资金收支明细,接受居民监督。每年年终,邀请第三方机构进行审计,确保每一笔资金使用规范、透明。如此,用“微基金”推动社区文明建设就有了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