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进:800万非师范类考生参考教师资格证是一大利好,不容错失
(2022-11-01 11:02:37)王学进:800万非师范类考生参考教师资格证是一大利好,不容错失
10月29日,2022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开考,重庆9万余名考生走进考场参考。据教育部消息,全国教师资格考试报名人数由2012年的17.2万人,跃升至2022年的1144.2万人,10年间翻了66倍。耐人寻味的是,800万报名者是非师范生。由此,有论者提出,“考证热”不等于“教师热”。果真如此吗?(10月31日《重庆晚报》)
当年我在县中任教时,每到高考志愿填报,都会出现与往年相似的一幕:尖子生、优等生无一例外都选择填报综合类大学,填报师范的大多是中等生,这势必影响师范教育的质量,当然也影响到中小学教育的质量。最近几年,此种情形随着教师地位的提高和就业环境的改变有所改善,如浙江师范大学等一些老牌师范的录取分数线差可比肩名牌大学,报考师范的优等生有所增加。但从总的报名情况看,绝大多数优等生还是选择填报综合类大学,以图毕业后出国深造。
此一时彼一时,当年那些热衷于报考名校的尖子生转而青睐教师资格证了,这意味着800万名非师范生中的一大部分优秀人才要回流到中小学,充实教师队伍。可以乐观地预期,随着他们的加盟,不仅会改善教师队伍的结构,使教师队伍更多元、更具活力,还会促进当下饱受诟病的教育体系的改变,助推步履维艰的教育改革步伐。这难道不是一大幸事吗?
二十大报告在有关教育的论述中有一个新提法,就是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其特征之一是注重“五育”,实现开放式办学,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转而推进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主的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着力培养认知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激发创新意识……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今年4月教育部下发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提出,“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在两个文件精神的促动下,综合化教学,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等事关教育体系的改革正在一些学校试点探索,并且取得了可喜成效。
如为了推动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近日,宁波象山县晓塘乡中心小学、鄞州区甲南小学组织学生开展酿桂花、打稻谷活动,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参与了酿桂花、打稻谷全过程学习,学到了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培养了多方面的实践能力。按照上述两个文件精神,如这样的项目化学习要成为常态化,长期、普遍地推广应用,这势必会给以课堂教学为核心的教育体系带来挑战,也会给教师带来考验。也就是说,单靠师范里学到的专业知识和单个教师是无法胜任综合化教学、项目化教学的,而是要吸纳各类人才、组成核心团队,才能实施综合化教学、项目化教学。
就像酿桂花蜜的最好老师是家庭主妇,打稻谷的最好老师是农民爸爸,今后,把课堂搬到工厂企业、田间地头、商场超市、互联网等,称职的教师也许不是师范生,而是非师范类考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才说,800万非师范类考生参考教师资格证是一大利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握这一机会,改革招考办法、评分标准和录取要求,尽可能把优秀的非师范类考生吸纳到教师队伍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