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进:央企境外资产不该成一本糊涂账
(2015-03-04 08:18:38)
标签:
股票 |
王学进:央企境外资产不该成一本糊涂账
截至2013年年底,110多家中央企业资产总额达到35万亿元,根据国资委统计的境外经营单位资产总额占比12.5%计算,中央企业境外资产总额超过4.3万亿元。这些资产有多少是纳入审计监督的?3月2日,全国政协委员、审计署原副审计长董大胜给出的答案是“基本上没有进行审计”。(3月3日《中国青年报》)
卸任官员敢说实话,似乎成了每年两会的一景。一句对总额超过4.3万亿元的境外资产“基本上没有进行审计”的大实话,出自审计署原副审计长董大胜之口,再次坐实了公众的这一印象。作为名义上的央企主人,笔者敬佩董大胜委员的坦诚和勇气,同时也震惊于这样一个事实:原来4万多亿元的境外资产竟然是一笔糊涂账!这让我等“主人”情何以堪!
为了求证董委员所说可信,我查阅了央企真正的主人国资委有关监管境外资产的条例,其中最权威的当属2012年3月颁布的《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办法明确了监督主体为国资委,监督对象为中央企业及其各级独资、控股子企业在我国境外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股权投资等投资行为,但因为尚未出台细则,且还是“暂行办法”,办法可能还只办在纸上。再说,由国资委监管央企,也难逃护犊子之嫌。
那么,这笔体量庞大的境外资产到底糊涂在哪里呢?赚了多少?亏了多少?问问主人,你们知道吗?因为没权威数据公布,当然不知道。我所知道的是,投资亏损比比皆是,其中,中冶集团、兵装集团、中核集团、航天科技集团及其所属企业的境外投资,亏损合计33.73亿元。中冶集团与国外企业合作开发3个境外矿山,截至2012年底,累计投入55.56亿元,形成亏损30.93亿元。(2014年6月23日《每日经济新闻》)
怎么亏的?这得与“赚来的钱哪儿去了”同时设问。告诉你,有很大部分落入个人腰包了。中石油一海外项目翻译称,“海外项目肯定是有腐败,尤其是低品位油田承包、配额划拨、物资采购、工程招标等环节。”他告诉记者,前些年还有很多不是以公司名义而是个人代持的,公司名下的海外项目本身就存在着问题,代持的项目更是问题严重,有的时间长了甚至整个项目投资都进了个人的腰包。还有个别项目,就是在项目地挖了几口井,没打出来油就荒了,但是投入的资金却不知去向。(2014年5月25日《扬子晚报》)
对此,国资委内部人士坦承,国资流失确实一直与央企尤其是石油企业的海外投资如影随形,大量的国资流失在海外资产中很普遍。国资流失最严重的主要是两个方面:一部分是挂在私人名下的国资海外资产,另一部分是央企海外项目中的账外资产(即小金库)。他说,“因为不少国家对中国国字头企业的收购行为很排斥,所以很多海外项目不是以央企的名义而是以私人名义办的,但投入的资金是国家出,央企和代持的私人会签订一份代持协议,有的甚至没签,过些年头,不少项目就真成了私人的了,这种现象比较普遍。”(出处同上)
是到清算央企境外资产这本糊涂账的时候了。从目前情形分析,单凭国资委一家代行监管之职显然不够,也难孚众望,审计署必须成为另一个监管主体,采纳董委员的建议,建立对国有企业经常性的审计制度,进行顶层设计,在部分特大央企实行派驻审计的制度,使审计成为常态化。鉴于腐败现象突出,建议中央巡视组在对境内央企开展巡视的同时对境外央企也一并进行巡视,揪出一批蛀虫,通过反腐堵住国资流失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