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王学进
王学进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2,200
  • 关注人气:11,25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学进:中石化的“行规”有没有

(2014-03-12 08:14:10)

王学进:中石化的“行规”有没有

 

3月11日的《新京报》官方微博转发了北京卫视的一则短消息,照录如下:乔某在2011年硕士毕业后入职中石化某下属公司采购部工作。工作不到一年,以“行规”受贿6万元。他把这6万元分成两份汇给了妻子和女友。被妻子发现在外养女友后,乔某被岳父举报。

因为语焉不详,“行规”云云极易给人这样的感觉:原来中石化还有受贿“行规”,看来乔某是被自己人给害了。为此,乔某所属的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SEI)立马发表声明,称,乔某索贿受贿系个人违法犯罪行为,其在庭审中所说“行规”决不存在。

果真如此吗?我反复看了庭审录像,从乔某的陈述中得知,其所说的“行规”是指招投标中的潜规则。他的原话是这样的,他(指投标方)跟我说常务按照行规,我给你三个点的回扣。原来我不了解有这种行规,因为是第一次做这种项目,所以心中无措。不知道这些钱是我一个人所有,还是大家都有。案情是,乔某在参与某中石化外部炼油项目的动设备采购工作中,因为向上海某公司透漏其综合评审第一名的信息,按“行规”收受了6万元贿款。

SEI否定得了系统内部不存在受贿“行规”,但无法否认招投行业中存在这样那样的“行规”。招投标行当中存在各种潜规则,此乃人所共知的事实。在此,我可以举出很多典型案例。这里权且只举其一。09年11月9日,北京市门头沟法院开庭审理一家科技发展公司与某建工公司的欠款纠纷案,原告科技公司称,对方中标6.5亿的工程项目,理应支付尚欠的1600余万服务费;被告某建工公司否认接受过服务,曝出招投标存在“猫腻”,所欠1600余万是“好处费”。呵呵!“服务费”,说得好听,其实就是“好处费”,“回扣费”,亏原告还有脸为此打官司。那叫脸不要皮!或者说,潜规则已经升格为明规则,也即“行规”了。

  中石化敢说不存在这样的“行规”吗?无论SEI发布的声明怎样标榜自己采购管理以及业务流程如何严密规范,但实情是,这些制度规范都写在纸上,挂在墙上,是做给人看的,一旦进入具体招投标过程,仍然得按照潜规则即“行规”来。虽然这些“行规”没有成文,上不了台面,但中石化敢说自己不知道有这样的“行规”吗?敢否认没与商家共同在暗地里制作完成这样的“行规”吗?敢肯定自己没从这样的“行规”中得到过好处费吗?

 如此,我要顺着乔某的庭审陈述追问一句:在该项目的采购招标过程中难道只有乔某一人从“行规”中得益吗?难道就没有其他负责采购的人收受好处费吗?乔某是一个刚入职中石化的普通员工,尚且能从参与一个项目的采购招标中独得6万元,换得另外手握实权的老领导,岂不是胆量更大、胃口更大、贪得也更多了?

所以说,中石化急于撇清自己,坚称不存在“行规”是没用的,你得拿出证据证明除了乔某一人,其他再没人在参与该项目的招投标中没从“行规”中受益。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要不是招标方与投标方形成某种默契,用或明或暗的方式缔结起“行规”,哪还有“行规”可言?

 事情的蹊跷之处在于,乔某案发缘于6万元贿款同时分给了妻子和情妇,被妻子发现,最终因岳父的告发锒铛入狱,太偶然了。这纯粹是个小概率事件。要是乔某做得再隐蔽一点,就不至于案发。这正是事情的可怕之处,也可说是“行规”的厉害之处。故此,我希望检察院查查负责该项目采购招标的其他人的问题,兴许还能抓到几只大老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