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学进:马悦然的担忧说明什么

(2012-10-23 07:46:17)
标签:

杂谈

王学进:马悦然的担忧说明什么

 

10月21日,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在上海接受采访时透露,他经常收到一些中国作家来信,请他推荐评选诺奖,并举例说,“有位山东的文化干部半年之前给我寄了很多画、古书,还说他本人很阔,奖金我可以留下,名誉归他,我都退回去了。后来发现,他开始给瑞典学院诺贝尔奖小组主席写信了。”(10月22日《重庆商报》)

这个丑出大了。众多网友怒不可遏,纷纷表示要人肉该文化干部,有的甚至建议纪委介入调查。笔者也非常希望老马能将此公的真名实姓公诸于众,然后再由纪委介入调查。因为这并不只是自我推荐那么简单,而是涉嫌贿赂。尽管其不是直接给评委寄钱,而是采取送画、寄古书等所谓的雅贿手段,但雅贿再雅也是贿。纪委确实有必要查查,此公在哪一级文化部门任职,其送出去的“很多画、古书”来自哪里,为何又那么“阔”。也许一查就能查出文化领域里的一个大贪官。

暂且放下此话题不表,笔者想说的是何以老马如此担忧。道理并不复杂。因为他从这一个案中洞察到一个可怕的事实,即在中国,无论怎样的文学奖都是可以花钱买的。

事实是,这种担忧不无道理。这些年,有关花钱买奖的新闻还少吗?每次大奖结果颁布后,总会惊爆这类消息,如某某作家、诗人花多少钱搞掂评委终获大奖云云。如在百度中输入“茅盾文学奖评选黑幕”“鲁迅文学奖评选丑闻”等关键词,即可搜索到众多贿选消息,故有圈子中人惊呼:“茅盾文学奖”已成“矛盾文学奖”,总之,此类最具权威性的文学评奖的公信力正在遭遇潜规则挑战,影响力日渐衰微。除了路遥的《平凡世界》和陈忠实的《白鹿原》等几部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尚为人熟知,其他的获奖作品则几乎湮没无闻了。

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老马的担忧不无道理,因为连最具权威性的文学奖都难以杜绝贿选,则指望靠评奖推动文学发展和繁荣的良好愿望就会落空,甚至会走向反面。

笔者虽然不知此公获过多少次奖,但从其行贿手段分析,可知他是个行贿老手,而且尝到过甜头。他在行贿之前,肯定做过功课,知道马悦然这位中国通,非常喜爱中国的书画,尤其是古书。2009年12月19日《成都晚报》披露,1949年末,马悦然在成都时经常会到旧书铺子去淘书,有一天,他淘到一本木刻线装书的《峨山图志》,中英文对照,版本独特,马悦然爱不释手,将其视为珍本,一直精心收藏在他的书架上。有道是,不怕官员不爱钱,就怕官员没爱好。此公正是瞧准老马的嗜好,投其所好,给他寄去大量的中国画和古书。

谁知,老马不吃这一套,一向行之有效的雅贿竟然在老马这儿行不通。但精于汉学的老马同样精于吾国的人情世故和授受之道,从这位行贿老手身上见识到中国式评奖是咋回事。

你说,这样的文学现状难道不令“中国通”马悦然担忧吗?即便今年的诺奖授予了莫言,那也只代表莫言一个人的文学成就,并不表示中国的文学就达到了世界水平。如果不能杜绝文学评奖中的贿选及潜规则,则莫言获奖至多是针强心针,只能振作中国文学于一时,而不能改变整体疲软、后劲不足的现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