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进:科学家不能老说官员爱听的话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常曝惊人之语,因而也常遭“拍砖”,但他仍无所畏惧,该说的话还是要说,用他的话说是:“科学家要说官员不敢说的真话。”这不,在6月11日召开的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启动仪式上,他作了6分钟的发言,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这句话:“在食品安全方面,我们是全世界监管力度最强的国家。”此话惹怒了很多人。(6月18日《新京报》)
的确,这样的话没哪个官员敢说,也只有陈老先生说得出口。在佩服其坚持真理、勇于说真话的科学家品格的同时,我还是要不客气地说,陈老先生此次你勇敢错了。虽然你从政府重视的程度、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各项专项整治、每年对食品的常规检测力度,基层食品安全信息员的人数等指标举证了自己的观点,但我仍然要说,这不是事实,您老被假象骗了。
咱先不说,陈老先生干嘛把话说得那么绝对,连“之一”都不加,也不知他调查了世界上哪些国家(总不至于全部吧),居然得出这样的结论;咱只想围绕国内的食品监管就事论事论证一番此说是否站得住脚。如此说得以成立,至少要满足以下条件:
其一,安全标准。陈先生列举“微生物标准、菌群总数国标等,比发达国家要严格得多”,来说明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全球最严格。但据我所知,我国的乳业行业标准是全球最差标准,细菌数允许200万个/毫升,比美国、欧盟10万的标准高出20倍。这可是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公开透露的。(2011年6月20日《京华时报》)可信度很高。
其二,监管方式。诚然,这些年,各地加强了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各项专项整治,但此类专项整治实乃运动式监管,雨过地皮湿,一阵风就过去了。各级政府之所以热衷专项整治,为的是向上邀功,向下显示政绩,做的是表面文章。而所谓的常规检测,更是无从谈起,聊胜于无。5月24日,《绍兴晚报》随机对绍兴市区农贸市场上的蔬菜进行了抽样检测,发现了很多问题蔬菜。笔者不解,何以职能部门的工作要由媒体越俎代庖,原因不外乎缺乏专业监管。为此,笔者撰文呼吁农贸市场食品检测应该常态化。
其三,监管机制。前年6月1日起实施的《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食品安全实行分段监管办法,农业部门负责初级农产品环节的监管;质检部门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工商部门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卫生部门负责餐饮业和食堂等消费环节的监管;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对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依法组织查处重大事故。两年来的实践证明,这种执法主体多元化、职能交叉的“多龙治水”体制,导致监管责任难以厘清和有效落实,往往造成监管“真空”。这不是一种好的监管机制。
其三,惩罚力度。既然说到监管力度全世界第一,就不能不说惩罚力度。尽管《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制定了相关的惩戒措施,但无论从对违法行为的量刑标准,还是实际执行的判决结果看,远未达到“严惩”的程度,实现不了震慑犯罪分子的初衷。为此,众多网友和论者纷纷呼吁要加大对违法生产有毒食品的犯罪分子的惩罚力度。
除了基层食品安全信息员的人数举世无双外,考量其他关键指标,无论如何得不出“我们是全世界监管力度最强的国家”这样的结论。
我不怀疑陈老先生的专业知识和学术品格;我要质疑的是,作为一个科学家,陈老先生说话的立场有问题。毫无疑义,其所说的话,包括食品安全不是监管出来的,食品安全问题不能全归咎于政府等,均是政府官员爱听的话。这样的话确实有为一些政府部门监管无能开脱的味道,遭致网友“拍砖”活该。希望陈老先生能从网友的“拍砖”中有所醒悟:“科学家不要老是说官员爱听的话”,而是要多说人民爱听的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