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进:假如“宝贝”没被发现
“宝贝”所指为何?广州市发改委给广州市城投集团的一份复函是也。记者为何称它是“宝贝”?因为它隐含着一个秘密,即“天价天桥”。复函显示,广州近期拟新建的20座人行天桥平均投资接近1200万元。秘密曝光后,广州市建委专门作出澄清并公布了新的预算标准,天桥造价不足广州市发改委批复文件的一半。(6月6日《南方日报》)
媒体有理由将上述复函称作“宝贝”,正是因为记者挖掘到了这一“宝贝”,才为纳税人节省了一大笔钱。那可不是小数目,而是几个亿啊!如果不是记者挖掘到这一“宝贝”并予以曝光,就不可能有现在建委给出的新的预算方案,也就是说,广州市城投集团就会按照市发改委批复的预算标准建设20座天价天桥。按每座天桥1200万元计算,就是3.4个亿,加上增建雨篷每座要花500多万元,合计就达4.47亿元。
算城投集团倒霉,一不小心,居然被记者找到了发改委的复函,经不起舆论的质疑,终于削减了建设天桥的数量和造价。由此将会给哪些部门和哪些掌权者造成怎样的“损失”不得而知,但“损失”是肯定的,至少要少抽几包名烟,少喝几盅茅台,少去几次KTV,至于会否造成其他的经济损失,就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了。反正,此番预算的更改,对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员绝非好事,对广大纳税人而言,虽说不上怎么利好,终究还是找到了又一个监督政府预算的借口。
你看看,政府预算原来是这么一笔糊涂账,有关部门在上报某项工程的预算方案时,总是“将投资往上浮”,也就是多向财政部门要钱,而且发改委也往往会核准照批,这也就是各地众多天价工程出笼并得以建成的奥妙所在。纳税人的血汗钱就是这样被打了水漂的。
试问,这样不靠谱的预算计划是怎么核算出来的,又是怎样通过“两会”审议的?嘘,笔者还发现了一个“宝贝”。记者挖掘到的这份“宝贝”复函印发日期为2012年1月6日,而这天恰巧是广州市“两会”召开的日子(5日政协开幕,6日人大开幕),到11日结束。按理说,这样的市政项目应该交予“两会”审议,在表决通过后方能实施。但实情是,“两会”刚开幕,发改委就下发了复函,根本就没履行必要的审议程序。换句话说,早在“两会”之前,发改委就已拟好了复函,同意按有关部门上报的预算方案投资建设。
或许有人会说,“两会”审议财政预算只不过是走过场,徒有虚名罢了,无论怎样,财政预算总能通过表决,这倒是实情。不过,从广州市这些年“两会”中传出的声音分析,如上述方案递交“两会”审议,未必能通得过。且不说广州市人大代表的权利意识日益觉醒,参与财政预算审议的积极性和能力在不断提高,就凭08年开始尝试的对部门预算单独进行专题审议论,估计,上述不靠谱的天桥预算十有八九会遭到否决。
那么,天价天桥的预算计划是怎么绕过人大审议这一环节的,还有多少在建的天价工程也是这么未经审议就付诸实施了的,哪些多花出去的钱又落到了何处,谁又该为此承担责任等等,这些问题都得弄弄清爽。与此同时,当局应该从此起事件中找准监管公共财政的薄弱环节,创新监督公共财政的方式方法,在改善人大审议的机制手段外,尤须开辟媒体监督、社会监督的渠道,就像香港正在推行的办法那样,在制定预算过程中阶段性地向社会、向民众咨询,获得反馈后进行修改,然后递交立法会讨论表决。
天价天桥事件以如此富于戏剧性的场面收场,此事充分说明一点:媒体监督、公众监督非常灵验,要健全公共财政的预算监督,这两个角色缺一不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