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进:科技成果评奖的公信力亟待提高
(2012-03-11 10:48:48)
标签:
杂谈 |
王学进:科技成果评奖的公信力亟待提高
九三学社近年组织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78.5%的科技人员认为项目评审结果不公正,87.7%的科技人员认为科技成果评审和评奖需要“公关”。这是10日武维华委员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代表九三学社中央作大会发言时披露的,为此,他提出要完善科技评价奖励制度,营造良好科研环境。( 3月11日《新京报》)
不知者以为科技成果评奖一定会像科学研究那样严谨科学,殊不知其中的评选乱象与其他领域的评选毫无二致,不可对外人道。武维华委员举例“汉芯造假”一案借以证明评审走过场的情形十分严重。其实还有比这更荒唐的评审现象。
去年年初,科技部发出取消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奖项目“涡旋压缩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系列产品开发”的通告,理由是,推荐材料中存在代表著作严重抄袭和经济效益数据不实等问题,收回奖励证书,追回奖金。
2005年靠造假获得的奖项六年后才宣布取消,这是很没面子的事。如不是西安交大陈永江等6名老教授就李连生获奖项目中存在造假、侵占他人学术成果进行拼凑和包装等严重学术不端问题,联名进行实名举报,说不定科技部至今还蒙在鼓里。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真正应该获得科技大奖的却没获奖。去年9月24日,81岁的中国药理学家屠呦呦获得2011年度拉斯克临床医学奖。“拉斯克”奖素有“美国诺奖”之称,被看作诺贝尔奖的“风向标”,所以人说,屠呦呦是最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但就是这项成果在国内从未获得过一个一等奖。就连屠呦呦本人仍是“三无教授”(无博士学位、无海外留学背景、头顶上更无中国两院院士桂冠)。
一项能缓解几亿人痛苦、每年挽救数百万生命的科研成果,在国内仅仅获得二三等奖,而李连生造假发明也能获得二等奖,这不是最能说明当今的科技评奖太没公信力了吗?武维华委员揭示了评审中的部分真相,焦点访谈则有更详细惊人的揭露。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说,现在这个鉴定会开得很简单,我认为基本上是走过场。因为毕竟大家都比较熟,都愿意捧场,谁愿意去给人家挑刺儿?专家还说,现在这种鉴定会中,鉴定专家常常是由获奖者自己推荐,评奖部门只是象征性地审批一下。
是到革除科技成果评奖沉疴的时候了。不要设置那么多的奖项,不要给那么多人授奖(1年近3万人获科技奖正常吗),大幅度精简省、部级科技奖,要尽快完善评价机制,严格评选标准,建立独立的第三方评价机制,加大对剽窃者、造假者的惩处力度,努力提高科技奖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