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进:温岭创建的预算草案审议模式值得推广
每到岁末年初,随着各地“两会”的陆续召开,有关代表委员如何审议政府部门的预算草案的话题都会成为媒体、网络的热门话题,诸如怎么公开,公开到什么程度,代表委员们该怎么审议等等,议论很多。综观这些议论,诟病多于赞扬,其中反映最强烈的是“看不懂”“看不透”“审议徒具形式”。今年1月19日《青年时报》在报道浙江省“两会”人大代表审议48个部门2011年预算草案的新闻时就用了这样的标题:内行人称看不透外行人说看不懂。可见,迄今为止,各地尚未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预算草案模式。
可喜的是,得民主风气之先的浙江温岭市已初步探索建立起一套不同凡响的预算草案审议模式。据3月3日《浙江日报》报道,正在召开的温岭市人代会在3月2日这天开始审议政府部门的预算草案,气氛热烈。他们是怎样审议的?概括起来有五个特点:
其一,审议无保留,凡是该公开的部门预算几乎都公开,即90%的部门财政预算都公开晒出来,涉及经费30亿元,而2011年温岭的财政预算经费为30.88亿元。甚至连公、检、法的部门预算都晒了出来。
其二,引进民主恳谈的审议形式。在去年的基础上,温岭此次人代会增加了预算民主恳谈的部门,从去年的3个部门,扩展到5个。民主恳谈是温岭独创的基层民主实践形式,受到海内外的广泛赞誉,其效果和威力已多有论者评述,不赘述。可以肯定,将民主恳谈引入预算审议,必定能加强审议的有效性。
其三,创新部门预算的专题审议模式。此次部门预算的专题审议从2010年的12个扩大到17个。专题审议的好处在于,能促使草案细化,加强审议的针对性,提高审议的效度和监督力度。
其四,提前公开预算时间和扩大公开范围。其办法就是,在人代会之前,温岭市人大常委会就将部门预算通过代表工作站,向群众广泛征询意见,并让代表提前一个月拿到预算草案,以便在会前进行充分调研。
其五,建立落实机制。预算审议常流于形式,盖因为说过拉到,没建立起落实机制。审议以后,代表们的意见如何落实?温岭的办法是,由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对代表的意见进行汇总梳理,然后以办公室文件形式反馈给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要求其在半个月内把预算调整落实情况向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汇报。“要落实好,不能让代表讲了白讲。”
上述五点,均是针对当前人大审议预算存在的弊病设计的解决办法,集中起来运用,就是创立了一种颇具温岭特点的预算审议模式,那就是肇始于十几年前的民主恳谈这一基层民主实践形式,不但自下而上的推动了各级政府官员的观念转变,而且培育了广大民众的民主意识,而今在当地,无论官员还是民众,都牢固树立起了财政的每一分钱都来自纳税人,因而政府该怎么花钱都要征得纳税人的同意和授权的宪政思想,所以,温岭人大才会敢于对预算审议动真格,才能形成上述这样一套行之有效的审议模式。如各地政府和人大确实有推进和完善预算审议模式的诚意,不妨学学温岭的做法。
http://zjnews.zjol.com.cn/05zjnews/system/2011/03/03/017334627.s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