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进:温岭点燃的“草根民主”之火能否燎原
(2010-05-16 11:00:43)
标签:
杂谈 |
王学进:温岭点燃的“草根民主”之火能否燎原
5月16日《新京报》转引了两则外媒新闻,均是有关浙江温岭的基层民主实践的。一则来自《洛杉矶时报》网络版,该版15日刊发了美国记者查尔斯·胡兹勒发自温岭的采访报道。报道说,在温岭,这里正走出一条新路:温岭民众可以参加市政府的预算制定听证会,向政府建议该如何花钱。另一则来自美国“福克斯新闻”,该媒体刊发报道称,“在中国一座城市,纳税人获得一项新权利,他们得到参与讨论地方预算的机会。”
正当各地为要否公布地方和部门预算争执不下时,温岭民众已可以参加市政府的预算制定听证会了,这样一来,民众不但拥有对政府预算的知情权,更拥有了对制定政府预算的参与权,在监督政府如何用好每一分纳税人的血汗钱上拥有了发言权。在拓宽基层民主实践上,温岭又迈出了一大步,可喜可贺!
从肇始于1999年的民主恳谈,到而今民众参加市政府的预算制定听证会,温岭的基层民主实验已经走过了11个年头。其实验历程大致分这几步:先是温岭市将松门镇确定为试点镇,让领导干部和农民就某一个特定的公共问题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名为民主恳谈;2001年以后,一些乡镇开始以民主恳谈的方式就某些重大的决策议题征求公众的意见,并有选择性地予以采纳;2005年,新的进展出现在新河镇,当地镇政府将预算公开,拿到民主恳谈会上讨论,并把恳谈的形式融入镇人大会议,使人大之于政府预算的功能从仅仅是举手通过变为有发言权和修正权;07年后,民主恳谈发展到市一级,市政府组织各乡镇代表参加“部门(交通)预算民主恳谈会”,就交通预算征求民众意见;再就是外媒报道的而今民众可以参加市政府的预算制定听证会。
一步一个脚印,温岭的基层民主实践走得十分扎实。其成功实践印证了三点:一是民主权利要靠民众自己去争取,而不能指望别人恩赐,也即是说,民主权利自上而下的赋予是靠不住的,有朝一日说不定就会被收回,只有自下而上的民主才是稳健牢靠的:二是民主的核心价值在于民众参与,没有公民参与的民主不是真正的民主,只有通过公民参与,民主政治才能真正运转起来;三是民主是一个习得的过程,用俞可平先生的话说是,民主是一个不断增量的过程,叫增量民主,在已有的“存量”基础上不断扩容增量,如温岭那样,由“民主恳谈”的“存量”一步步增量到公民参与政府预算制定听证会,如此才能保证基层民主稳步推进。
笔者到过温岭,也与当地熟悉和推动民主恳谈的人士保持着长期接触,亲眼看到了偏居一隅的温岭一派欣欣向荣、充满活力的繁荣景象,尤其是民营经济的高速发展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温岭的朋友告诉我,温岭这些年的持续繁荣,与持续十几年的基层民主实践是分不开的,自下而上的民主实践不但推动了各级政府官员的观念转变,而且培育了广大民众的民主意识,极大地调动了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有效地遏制了官员滥用权力的冲动,缓解了官民对立的紧张状态,化解了社会矛盾,为发展经济提供了一个和谐宽松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
冠名民主恳谈的温岭基层民主实践得到了众多专家的肯定赞许,但遗憾的是,这一“草根民主”模式一直还只局限于温岭一地,尚未被其他地区效法。俗话说,墙内开花墙外香,而今连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媒体都关注起温岭的民主实践,足见这一实践的影响力之大,影响面之广,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既然发轫于温岭的“草根民主”已被实践证明是有效的,而且得到专家甚至外媒的推崇,是否能够推广到全国各地,也即是说,由温岭点燃的这把民主之火是否能呈燎原之势,蔓延四方?我期待这一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