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慈城在复制第二个“凤凰古城”时应注意些什么

(2009-09-10 11:32:23)
标签:

杂谈

王学进:慈城在复制第二个凤凰古城”时应注意些什么

    号称“中国江南第一古县城”的宁波慈城,三年后,就要成为中国第二个凤凰古城”了。据910日《现代金报》《钱江晚报》报道,9日,慈城古县城与湖南凤凰古城旅游有限责任公司签署了经营权转让及合作开发框架协议。根据协议,慈城古县城交由凤凰公司开发,经营合作权转让期限为50年,目标为3年内实现接待国内外游客60万人/年;5年内达到80万人/年;8年内达到120万人/年,力争将慈城古县城打造成为辐射长三角、影响国内外的理想品牌。

    以慈城这样完整保留着千年城市格局、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古城,居然一年的旅客接待量仅有20多万,这确实有点令当局尴尬。宁波市和江北区决心改变这一局面,欲将其打造成第二个凤凰古城”的决心和气魄是可以理解的。至于采取什么途径打造,答案已经有了,即交由凤凰公司开发

    此种“借鸡生蛋”的联营模式并非慈城首创,江苏同里等地就推行过这种模式,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据悉,前不久,江苏同里就从香港一家旅游公司手中,收回了古镇的经营权,可说是一个失败的标本。现在,既然双方签订了合作协议,笔者也就不好对此说三道四,唯一想表达的是这层意思,即在打造第二个“凤凰古城”时如何做到扬长避短,汲取凤凰古城开发中的经验教训。

    老实说,以我两次去凤凰古城的游览观感看,我不认为古城的开发是十分成功的。一分为二地看,从经济效益分析,去年,凤凰古城的游客数量40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9亿元,开发是成功的;从文化品牌的保护上分析,开发不能算十分成功。就以我的观感为例,我是冲着沈从文笔下的“边城”风光而去的(此乃游客的普遍心理),但两度游览下来,不禁大失所望。尽管老街,古巷,吊脚楼廊桥沱江仍在,但全然没有了先生笔下的那种静谧闲适的意境与悠远深厚的韵味。且不说沱江水已不再清澈,新旧夹杂的吊脚楼不伦不类,就是那老街,古巷廊桥等,无一处不充满着喧闹的市井声和卡拉OK的狂吼声,吵得人心烦意乱,让人根本无法品味“边城”的独特韵味。

   尤其是到了晚间,大街上摆满了排挡,摊贩的吆喝声与呛人的烟火味弥漫全城,到深夜还不见消散。游客想避开这种喧闹,到江边寻一处安静地,抬头四望,只见江两边的景观灯带,红红绿绿,土不啦叽,艳丽刺眼,整个古城看上去更像一个游乐场”。

    相比旅游经济的开发红红火火,名人故居的保护和布展则显得一般般。就以沈从文和熊希龄故居看,除了住宅的形制尚算完整外,里面的布展十分简陋展品单调缺少文化含量,能让游人驻足品味的文物不多。

    之所以造成这种情况,与凤凰的开发模式有关。凤凰的旅游开发,采取的是引进一家公司参与景点经营的方式。2001年,黄龙洞旅游有限责任公司与凤凰县政府签订协议,以8.33亿元的价格取得凤凰古城八大景点50年的经营权。经营者追求的是什么?是利润。为了在短时期内捞回投资,赚取利润,在发展旅游经济和打造文化品牌两者之间,必定会有所取舍。这点恰恰是慈城应该汲取的教训。

   慈城的文物遗存和文化内涵并不逊色于凤凰,现在欠缺的是如何合理开发利用的问题。每年20来万的游客量是少了点,但就古城文化的保护上看,未始不是一桩好事。当然,既然当地政府决心已下,要借将慈城打造成第二个“凤凰古城”之际,发展旅游经济,那我也想提醒一句:不必全盘照搬“凤凰模式”,最好是能取彼之长补己之短,重要的是结合自身实际,合理定位,在参照“凤凰模式”的基础上,建立起具有慈城特色的开发模式。

http://dzb.dsqq.cn/html/2009-09/10/content_13262.htm?div=-1

 http://zjdaily.zjol.com.cn/qjwb/html/2009-09/10/content_77592.htm?div=-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