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进:取消高中文理分科不现实
由国家外国专家局等主办的“国际人才高峰论坛”29日在深圳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论坛上作了“人才培育与教育创新”的演讲,炮轰我国现行教育中的三大“病症”,其中最为人注目的是,他把民族整体素质的降低归结到高中文理分科,因而建议:教育部立即组织专家进行取消高中与高考文理分科的论证。(11月30日《广州日报》)
将文理分科的不利影响提高到降低民族整体素质的高度进行炮轰,威力是够大的,但给出的实证不是很充分(也许在原稿中有充分的论证),朱永新只是大致勾勒出这样一条逻辑线索:文理分科导致人才培养水平下降,致使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分离,缺少人文情怀的科学家是不可能问鼎诺贝尔奖的,而没有大科学家引路的民族其整体素质是高不到哪里去的。这样的逻辑分析不无道理,应该说部分地击中了当今中国教育的要害。
但上述分析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即把人文情怀的丧失归结为文理分科上。逻辑关系是讲大小前提的,如果这一前提不成立,后面的结论就不靠谱了。朱永新根据一般的认识,认为不学历史、地理的人是不大可能关注中国问题、人类问题、对民族文化的关系、环境污染问题的,也没机会与伟大的思想家对话,其丧失人文情怀是必然的。但我要反问一句:学文科的就不存在上述问题,就一定具备人文情怀了吗?我看未必。
在中学那会儿,我教过文科班,也教过理科班,更多时候,文理班同时教,有时还担任班主任,现在回过头去看,我怎么一点也感觉不出文科生比理科生更人文一些,在我眼里(也包括多数老师眼里),文理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渠道有所区别,但不存在人格高度有高矮之分,也即是说,他们的精神表里是差不多的,说难听一点,无非就是考试机器嘛。这是由整个应试教育的大环境所决定的,并非某个教师或者某门学科所能改变的。
也许文科生比理科生多懂得一些人文知识,也更关心现实问题,但出发点都是为了应付考试。譬如我是教语文的,我经常把一些适合写时评的社会题材提供给学生,目的只为提供作文素材,解决他们无米下炊的难题,并非旨在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故文理科学生都提供。这应该说是最贴近现实、最适宜进行人文教育的时机了,但在事关考生的前途面前,这些统统都成了应试手段,无非策略更高明些,本质与讲解试题没区别。哪怕孙猴子具有七七四十二变的本领,最终都翻不出如来佛的掌心,任何花样百出的教学手段,最终都得入了应试教育的彀。
在中国教育整体缺乏人文教育的前提下,即使文理不分家,也不能保证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相契相融。在众多学生辱骂、殴打甚至残杀教师的案例中,绝没有哪组数据足资证明,文科生少于理科生。一个月前杀害程春明教授的是政法大学的学生,按理说,该生是文科生,且学的是法律,更应有人文情怀,其实不是。10月4日残杀郝旭东的学生李明(化名)是朔州二中的高一学生,因还没实行文理分班,从小学到初中,接受的都是文理一体的教育,照样成了杀师的凶手。他为何要杀师?这已有他的“死亡笔记”作出解释,“我希望我用这种方式可以唤醒人们对学生的态度,认识社会,认识国家,认识到老师的混蛋,让教育业可以改变。”
教育的问题在教育,但又不仅在教育,这是一个全局性的根本问题。在一个缺乏信仰、信念、理想、人文精神普遍沦丧的时代里,学校不可能独善其身,摒弃应试教育的那一套,高扬起人文主义的大旗,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地人文教育,这点,即使文理不分也是难以做到的。
http://news.sina.com.cn/c/2008-11-30/073516752623.s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