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进:以四万亿的名义,不能让温洪祥“一个人战斗”
近日,辽宁沈阳市民温洪祥向市财政局、市审计局和市政务公开办等部门递交了一份《沈阳市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表》,要求沈阳市政府各个部门和各区县(市)政府公开办公费、招待费、差旅费、单位事业性经营收入等财务账目,以及政府各部门年度财务审计结果。对此,沈阳市政务公开办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国内还没有先例,政府部门财务信息又极其敏感,难度极大,这个公开可能不会一蹴而就,结果可能不会太乐观。”(11月17日《人民日报》)
尽管温洪祥的申请有根有据,连政务公开办负责人也表示,该申请符合《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并且已按有关程序将其申请发放到相关局办,但结局不外乎,一是置之不理,二是用假帐搪塞敷衍,其所期望的结果十有八九达不到。因此,众多熟悉国情的网友纷纷讥笑温洪祥太过天真。是的,温的申请委实有点可笑,不免让人想起堂吉诃德大战风车的故事,太自不量力了不是?
其实,作为律师,温洪祥比我们更清楚他的申请将会遭遇什么样的结果,他之所以敢以一己之力叫板政府,除了有《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作后盾,更因为他的诉求是建立在广泛的民意基础之上。近年来,随着民主法制意识和宪政常识的普及,民众的权利意识日益觉醒,越来越迫切地想知道政府是如何在使用纳税人的钱的;而随着政府投资失当、纳税人的钱被滥用乱用及公款吃喝、公款旅游等腐败信息的大量披露,公众越发想追问政府是怎么在替百姓理财的。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温洪祥的申请开启了民众监督政府财务的好先例。
人人心知肚明,政府向民众报账为什么极其敏感,而且一直以来成为政府的最大秘密被藏着掖着,因为这中间有太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利益关系、寻租空间,政府是不会轻易将这一秘密公之于众的。问题是,严守这一秘密的后果是更多的纳税人的钱被滥用乱用,伴随其中的腐败指数也越来越高。虽然政府对外宣称,由政府部门自身设立的自我监督机制在监督政府财务的运行,但百姓对来自政府内部的监督早就不存幻想了;哪有自己监督自己能监督出成效来的,这就像哪有外科医生自己给自己开刀的理一个样。
就目前情形而论,除了改革政府部门的自我监督机制外,更需要加强人大政协等部门的监督力量,引入民间监督机制。在上述三个层面的监督机制中,最需要但也恰恰是监督力量最薄弱的是民间监督。民间监督有着无可比拟的监督优势,即客观性,公正性,广泛性及坚韧性,所以在德国、日本等诸多国家被广泛地用来监督政府部门的财政开支。如日本,早在1994年,就由民众自发成立“全国公民权利代言人联络会议”这一民间行政观察员制度,对政府的财务预决算进行监督,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包括市长向民众公布接待费用,以保证政府用好每一分纳税人的钱。我们完全可以借鉴近邻的这一做法,引入民间监督。而要使民间监督机制得以运转,首先政府要满足公民的知情权,故广大纳税人要声援和支持温律师的申请,不能让他“一个人战斗”。
本月9日,国务院刺激经济的十项举措已经公布,其中最为人关注的是两年投放四万亿的中央资金如何使用分配的问题。随之而来的是各部委和省市纷纷宣布的投资数字,如交通部明年投1万亿元,铁道部8000亿元,建设部3000亿元,民航总局2500亿元,国家能源局2000亿元,北京1万亿,广东1.3万亿,山东8000亿,浙江3000亿,重庆3000亿……好家伙!这些钱哪儿来的?还不都是咱纳税人的血汗钱。这些钱最终都要分摊到各个政府部门,至于用在哪里,怎么用,按照传统的预决算制度,都是由部门领导说了算,对此,咱纳税人信不过。天知道,这么大的资金不会被一些官员浪费在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上?
历史的、现实的教训明摆着,建立政府报账制度,引入民间监督机制势在必行,尤其是当新一轮大规模投资拉开序幕之际,公众更渴望加强民间监督力量。笔者希望,沈阳市政府能以温律师申请为契机,率先在全国引入民间监督机制。
http://news.163.com/08/1117/06/4QUCH9MT0001124J.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