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进:让志愿精神为公民社会奠基
7月7日的《现代金报》《今日早报》同时刊发了新华社记者撰写的题为《志愿者,又一张宁波的名片》的长篇报道,详细介绍了宁波市这几年不断壮大的志愿者队伍及为城市建设作出的贡献。报道称,截至目前,宁波市已建立了一万多个志愿者服务基地、2750个志愿者服务站,并组建了6062支基层志愿服务队伍。而今,“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这句口号叫响了宁波的大街小巷,志愿者也成为了宁波最靓丽的名片。
志愿者,这个在中国人眼里略显陌生的词语,随着汶川大地震救灾的展开,正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那活跃在灾区十几万志愿者的身影在感动了无数国人的同时,一种全新的精神即志愿精神也日益为人们所了解和认同,并且都不约而同地认识到,志愿者就是合格公民的化身,建设公民社会需要志愿精神。志愿者队伍的不断壮大和志愿精神的普及,当会推动一座城市、一个社会逐步向公民社会迈进。
就一座城市而言,宁波拥有如此庞大的志愿者队伍,是十分可喜的。根据共青团宁波市委、宁波市志愿者协会的最新统计数据,宁波全市志愿者人数已经超过67万人,其中市区注册志愿者人数达到27.167万人,占市区户籍人口的比例高达12.45%。这么高的比例意味着什么?且看一组横向数据,在香港,五分之一的居民都是义工,人数多达200万,徜徉在香港的大街小巷、地铁口,到处可以体验到志愿者的服务;在美国,三至四成的国民都是志愿者,志愿服务成为许多人的终身追求。香港、美国的公民素质何以如此优良,社会文明程度何以如此之高,从中可见一斑。通过比较,我找到了宁波荣膺全国文明城市和爱心城市的答案,并对其领先一步建成公民社会充满了乐观的预期。
在此,我要对宁波的志愿者工作提三点建议:
其一,一定要把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和志愿者工作日常化和常态化,切不可将其当作是一种基于英雄主义冲动的短期行为,更不能将其当作是突发事件如抗震救灾的“专利”,救灾一过,志愿行动就偃旗息鼓。因此说,政府应该把分散的志愿者组织起来,如前所述,建立志愿者服务基地和志愿者服务站等,从道义上和资金上帮助他们。所幸的是,此项活动得到了宁波市委书记巴音朝鲁的高度重视,指示要把这项活动作为近期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随即,宁波市成立了以宁波市委副书记唐一军为组长,宁波市文明委全体成员单位共同参与的活动领导小组,并以此作为领导全市志愿服务工作的长效机构。这为志愿者工作的常态化提供了组织保证。
其二,在不断拓宽志愿服务的范围中,一定要加强对志愿者的专业指导和培训。此番汶川地震救灾中暴露出来的志愿者空有一番激情却缺乏实战准备的教训够深刻的,由于缺乏素质准备、专业技术和设施准备,无法很好服务,极少数志愿者反而成为救援工作的干扰、负担。在《中国志愿者调查问卷》反馈中,95%的志愿者认为,有必要成立“志愿者指导、协调、服务机构”,加强对志愿者的培训和服务,对志愿服务工作进行指导和协调。志愿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因此必须做好相关的礼仪训练和专业培训。
其三,加快志愿服务的立法工作。政府一方面要为志愿服务工作提供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也应出台地方法规或规章,如社团法、非政府组织促进法等,借助制度化的激励和规范,促使志愿者这一新型公民群体茁壮成长,成为公民社会的奠基者。
http://paper.lifeningbo.com.cn/html/2008-07/07/content_63644448.htm
http://zjnews.zjol.com.cn/05zjnews/system/2008/07/07/009701169.s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