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进:天一阁的规矩破得还是破不得?
12月6日,作为我国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天一阁,首次展出馆藏1000多册珍贵古籍,这是自明朝嘉靖年间范钦先生建起天一阁以来,藏书楼古籍第一次向公众开放。此次展出的是从近16万册古籍中精心挑选出的38种1000多册古籍,涉及地方志、科举录、政书、琴谱等内容,大部分为国家一级文物,均未公开展示过。为此,12月7日《浙江日报》在报道此消息时,就用这样的导语开头:440年前,天一阁藏书楼主人范钦立下的“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族规,今天终于被打破了。
这是继今年7月天一阁所有馆藏家谱向公众开放以来,又一次突破了范钦立下的族规,其遭致各方议论在所难免。自范钦80岁时立下族规:“非各房子孙齐至,不开锁。子孙无故开门入阁者,罚不与祭三次;私领亲友入阁及开橱者,罚不与祭一年;擅将书借出者,罚不与祭三年;因而典鬻者,永摈逐不与祭。”400多年间,这一制度得到了严格执行,自黄宗羲以外人身份首次登阁以来,也只有10来位文化名人一登此阁。由此可见,其族规之森严,执行之严格。故此次向公众展出馆藏1000多册珍贵古籍,意义不可谓不大。
那么,现在向公众展出馆藏珍贵古籍时机是否成熟了呢?这得看范钦当年立规时所要规避的风险是否依然还是不再。大凡古今中外的许多藏书家要做到藏书久而不散,面临着五大厄难的考验,范钦也不例外。一是政治动乱,连年战乱,二是水灾火险,三是盗贼偷窃,四是子孙不肖,不能继承父业,拿藏书去换米粮,五是虫蛀霉烂。在这样一个太平盛世里,加上现代化的防火防盗技术,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天一阁完全有能力可以规避前四种风险,所要防范的也是最难对付的就是第五种虫蛀霉烂。
远在清乾隆三年,全祖望在《天一阁碑目记》中曾痛心地指出:“惜乎鼠伤虫蚀十之五”;著名学者赵万里先生登阁后长叹道:“那前清乾隆御赐的毛装残本图书集成放在中间,……此外,东西两间共有十个大柜,里面足足装了两千多种破的、烂的、完整的、残缺的等各种不同年代的书,……我们发现好几个柜子里都有蠹虫,因此对于传统的保存阁书之秘诀发生了疑问,所以,科学的防蠹工作,实是今后保存阁书最要的一著。”天一阁博物馆馆员李大东撰文《关于对天一阁藏书破损原因及保护措施的探析》披露:天一阁善本30615册,其中虫蛀的6491册;水渍、霉变、粘连、焦脆、破碎的1303册,断线需换封面副页的1902册。合计破损书9696册,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07年1月20日天一阁论坛)
由此可见,书虫和霉变是藏书的最大敌人,管理人员除了要做好防虫除虫的工作外,适当将藏书以展示的方式翻晒一下,既能起到防霉变的效果,又能让公众一睹“真容”,发挥一下其社会功能,可谓一举两得。注意,这只是展示,并不外借,要说破规矩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并不会真正危及藏书楼的安全。
如此说来,今人如果再死守范钦立下的族规就不见得明智了。藏书的意义归根结底不在藏,而是要发挥其传承文化、弘扬传统的功能,不然也就失去了书籍之为书籍的意义。依照现在的管理条件,适当开放天一阁这类藏书楼不仅可能也很有必要。据了解,天一阁明年将启动数字化管理,近30万册藏书全部实现网上阅览。到时,天一阁就将成为大众文化的宝库,必将为当今的文化建设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如果说这也是破了天一阁的规矩,那么我想,范钦九泉有知,一定不会反对的。
通讯:浙江绍兴市人民西路67号《绍兴教育》
邮编:312000
电话:0575-86865066 13967591161
信箱:wxjxc@vip.sina.com
http://zjrb.zjol.com.cn/html/2007-12/07/content_5500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