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进:秸秆要放倒但更要竖起
河北省成安县委今年出台了18号文件,即“县委县政府关于秋季秸秆还田和禁烧工作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规定“确需放倒、撂倒玉米秸秆的农户,需持有成安县秸秆还田和禁烧指挥部统一印制的《秸秆放倒证》,并做到当天放倒,当天清运。否则,按影响农机统一作业论处”。但当地农民不买这个“意见”的帐,用张老汉的话说就是,难道县政府还管我们农民是站着掰玉米还是割倒秸秆掰玉米吗?真荒唐。(10月30日《法制日报》)
张老汉说得有理,传统的收割方式不是靠一纸行政命令就能改了的,但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18号文件并没有解决如何合理利用秸秆致富于民的问题,而是规定:“我县邯大线等7条主要公路沿线两侧各延伸1公里,为我县玉米秸秆还田示范区,必须实行秸秆直接还田。”原来放倒证只是指导村民秸杆还田的一种措施。这与各地大都把秸秆直接还田作为治理秸秆焚烧的最根本措施没什么两样。对此,有农业专家在去年11月10日《三秦都市报》召开的“合理利用秸秆,还关中一片蓝天”座谈会上直言不讳地说:机械化秸秆还田是最直接的办法,但秸秆大量直接还田不现实,也没有必要。因为占秸秆总量15%的秸秆根茬还田,即可达到土壤有机质的平衡,一味要求秸秆直接还田,没有发酵处理时间,没腐烂的秸秆不但起不到肥田作用,反而影响作物出苗率。
比起促使秸秆还田解决农民就地放火焚烧秸秆问题,靠发展秸秆产业、让农民受惠收效当能更好。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秸秆已被广泛运用于新能源、燃料、养殖业、微生物、种植业、工艺制作等多个领域中,催生出一个以秸秆综合利用实现农民副加产业增收的新型循环经济产业。前不久,由以秸秆为原材料的研发的防火板材更是被纳入到奥运场馆的“鸟巢”项目中。昔日的“草根”早已变型为高贵、环保、高效、经济的建材得以推广。简单地将秸秆还田当肥料用岂不可惜。
但实际情形是,我国的秸秆产业发展得还不充分。据2006年统计表明,我国每年产生秸秆约7亿吨,可收集部分4.5亿吨,目前综合利用率不足10%。2006年4月11日,我国的“秸秆能源”项目因其减轻秸秆焚烧污染和替代化石能源的双重作用获得了在比利时布鲁塞尔颁发的全球能源奖一等奖,我国的秸秆利用技术以领先于他国的姿态走出了国门。国家科技部已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示范工程”纳入国家星火计划重点工作之一,认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是推动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要求遵循技术简易成熟、能大量消耗秸秆并就地解决问题的总体原则,做到产业化。(07年7月24日农产品市场周刊)
认清这点,我建议成安县等秸秆产地,学习外地经验,加快发展秸秆产业,将其作为一个支柱性产业做大做强。江苏省、山东省、安徽省部份较富有的乡镇已经发展起了很好的秸秆产业。譬如江苏丹阳市首先推出了秸秆制沼气工程,珥陵镇《关于全市农村新五件实事工作的实施意见》镇政发〔2006〕70号对农民在秸秆综合利用的推广实施上更是从培训、宣传、资金支持、税收优惠上给予大力的扶持。在当地,每到三夏时节,就有秸秆采购经纪人在当地以集中采购的形式收购麦秸,并将秸秆统一出售给一些需要以秸秆为原材料的企业。镇政府更是有针对性的将一些以生物质能为发展方向的优质企业引导到国外上市或以中间人的形式引荐风险投资商进入优化企业发展。因此,在珥陵镇这个面积不到90平方里的小镇的农户早就有了小产业大经济的概念。在江苏镇江等地,镇政府对于没有资金购得秸秆利用设备的农户更是以村为单位集中采购后以租赁的形式提供给集体成员方便。这些经验都值得借鉴。
事实证明,单靠《秸秆放倒证》这类行政命令难以解决秸秆焚烧问题,那么,何不转移思路,从发展秸秆产业上多动脑筋,充分利用现有的秸秆生产技术,走出一条产业化之路呢?
通讯:浙江绍兴市人民西路67号《绍兴教育》
邮编:312000
电话:0575-86865066 13967591161
信箱:wxjxc@vip.sina.com
http://news.sina.com.cn/c/l/2007-10-30/080414193368.shtml
http://finance.sina.com.cn/g/20070724/1522381534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