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进:小学生放高利贷传递新的教育信号
奇闻!大连一所小学竟传出了学生向同学放高利贷的消息。“今日借10元,5日后还12元,往后每日5角钱利息。”班主任黄老师告诉记者,这是班里一名男生借钱给同学时的一份口头协议。黄老师说:“男生告诉我,他打算先用小额零花钱,在班级内部倒腾倒腾,看看自己到底有没有赚钱的头脑。没想到,他认为自己还挺行,一个月赚了80多元。”班主任让该生立刻停止这种放“高利贷”的行为。(9月21日《新商报》)
小小年纪竟学会了放高利贷,真让人刮目相看!毫无疑义,这种功利行为绝不见容于当今学校。因为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一向奉行的是“重义轻利”的教育,是无私奉献的教育,教师总是号召同学要互帮互助,决不可做损人利己的事。正是在这一教育方针的指导下,我们的学校教育从来就没有对学生进行投资理财教育,更遑论开设理财课了。小学生放高利贷行为的产生,恰恰暴露出了当今教育的一大缺陷,也可说是传递了一种新的教育信号。
面对这一现象,老师不必紧张,也不必大惊小怪,更不应拿惯常的道德标准去指责他,而是应该从正面去引导他,在充分肯定他这方面的才能的同时,再教会他正确理财的观念和方法。教师应该理性地对他分析在同学中放高利贷的利弊,然后围绕此事组织几次主题班会,发动大家一起就如何进行理财教育分析讨论,认识理财教育的重要性。
明智的做法是,老师不把该生的放高利贷行为当作反面教材,而是将其当作对学生进行理财教育的契机。撇开传统的义理观念不谈,单就该生强烈的理财动机和初步显示出来的投资才能而言,我们不能不承认,该生业已形成的能力素质正是成长为一个现代人所必需的。放眼当今的股市和基金市场,就知道,作为一个现代人,掌握一定的投资理财本事是多么的重要和必需。当然,你会说,学生以学习为主,现在就去学习投资理财会影响到学习,殊不知,理财教育恰恰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而且是一个重要方面。只要处理得当,理财教育不但不会影响应试教育,反而会促进素质教育,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此,社会学家邓伟志、作家叶辛等表示,从小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指导孩子熟悉、掌握基本的金融知识与工具,从短期效果看是养成孩子不乱花钱的习惯,从长远来看,将有利于孩子及早形成独立的生活能力,使其在高度发达、快速发展的时代中,具有可靠的立身之本。在这点上,我们要向外国学习。例如法国,早于儿童三至四岁阶段,家长们便展开家庭理财课程,教育基本的货币观念。约莫十岁左右,法国家长就开始为小孩设立独立的银行账户,积极培养孩子理财观。美国对于儿童理财教育的要求,是三岁能辨认硬币和纸币,六岁具有“自己的钱”的意识,十三岁开始打工赚钱,学习如何运用基金与股票等投资工具理财。
所以我说,对小学生放高利贷行为暂不忙下价值判断,不妨先作个事实判断,这一客观事实的存在本身就说明了学生有投资理财的欲望和需求(不单是放高利贷的男生有,班里很多接受存贷行为的其他同学也有),摆在教师面前的任务是,如何因势利导适时地向学生开展理财教育。
http://news.sina.com.cn/s/2007-09-21/004213937354.shtml
通讯:浙江绍兴市人民西路67号《绍兴教育》
邮编:312000
电话:0575-86865066 13967591161
信箱:wxjxc@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