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进:也说“扇子公交”
8月19日《钱江晚报》报道,杭州为全市1327辆无空调公交车配备了扇子,结果,一个月时间内,仅26路、11路、815路这3条乘客较为集中的无空调公交线路,就损失了9600多把。对此,20日《青年时报》发表了一则《先有扇子,然后有“偷扇子”》的时评,
质疑公交车上配扇子的做法,认为这是在诱发低素质的人做坏事,大可不必。
公共设施遭偷遭破坏的例子不胜枚举,如城市鲜花被市民一抢而空啦,窨井盖被窃了等等,如按此说,它们反正是要被抢被窃的,还不如干脆不设置,免得诱发市民做坏事。但就像鲜花装点美化城市、窨井盖保证市民安全不可或缺一样,扇子对于乘坐无空调公交车的市民也是必要的。这之间,不存在是否必要的问题,而是如何由此引导大家正视、反思这个问题,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类似事件的一再发生。
显然,这都是因为市民(包括外来人员)缺乏公共精神所致。人们常把这种行为的产生归结为素质低下,却没有去深究是哪种素质。素质是个笼统的概念,它常被人们泛化了用,因而人们往往用一句“素质真低”予以谴责了事,而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就某一种素质作出分析和判断,从而找出解决之道。所以,我们看到的多是这类现象:银行或者邮局备用的老化眼睛和圆珠笔上都系着一根小绳以防窃,在一些公共场所写几条侮辱或威胁性的口号禁止随地大小便。当初杭州市公交总公司给无空调公交车配备扇子时也用了绳子,但没用,8月17日公交总公司又为全市1327辆无空调公交车配备了3万多把新式扇子,在这批新的扇子上,印有这样一句话:“请让我留在公交车里。”一条绳子加一句话,真能实现公交公司的美好愿望吗?未可乐观。
为什么?因为没找到问题的症结。其实,我们应该把公交扇子失窃的现象放到整个大背景下去考察,此类现象与下列事实一样,如杭州西湖孤山脚下的鲁迅雕像被人当马骑(《青年时报》05年4月8日),再如在杭州拱宸桥街道的社区内的公共绿地被人种上蔬菜等(07年8月13日《青年时报》),恰如鲁迅先生所言:“龙门的石佛大半肢体不全。图书馆中的书籍,插图须谨防撕去,凡公物或无主的东西,倘难于移动,能够完全的却不很多”。此种现象由来已久,足以使我们意识到来自历史和当下的国民公共精神及道德的普遍沦丧。
人们常感叹国民素质低下,其实很大部分因归结为国民缺乏公共精神所致。公共精神源自社会公共领域的道德和理想,其理想范式的基点应立足于在“我们每一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作为共同体,我们把每个成员都作为整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来接纳”(卢梭
《社会契约论》。国人缺乏的恰恰是这样的认识和道德理想,满脑子的市侩思想和小市民习气,信奉“揩油主义”,爱沾小便宜,不以损害公共利益为耻。
事已至此,我建议,杭州市公交总公司不妨会同有关部门,围绕公共精神,从公民道德教育入手,在全社会掀起一场公共意识的大讨论。各路媒体可围绕这一主题,就“扇子公交”问题吸引市民进行广泛讨论,帮助市民树立公共意识和公共道德,以此来抵制小市民习气,从根本上提升市民的精神素养。这样做,比取消“扇子公交”要强,也比在再投放的3万把扇子上写一句“请让我留在公交车里”要管用。不信请试。
通讯:浙江绍兴市人民西路67号《绍兴教育》
邮编:312000
电话:0575-86865066 13967591161
信箱:wxjxc@vip.sina.com
http://qbbbs.zjol.com.cn/dispbbs.asp?boardid=256&ID=428517&replyID=906987&skin=1
http://epaper.qnsb.com/qnsb/2007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