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进:“零贫困家庭”工程体现救助工作新理念
杭州市上城区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虽已日渐完善,但是,在帮扶救助“普惠制”政策下,仍有不少家庭“相对贫困”,还有少数贫困家庭由于其致困的特殊性,如有的家庭收入虽超过低保线,但因家庭成员患病或上学而致贫,有的残疾人家庭因生活不能自理雇请保姆而造成实际生活水平低于贫困线,无法纳入“救助圈”范围内,故该区推出了“零贫困家庭”工程。 上城区区委徐祖萼书记说,“零贫困家庭”工程旨在建立一种长效机制,使帮困工作从以往临时性、分散性、救急性的模式转向驻地式、长期性、个性化、动态化,真正使救助工作做到精确覆盖和全覆盖。
(7月9日新华网浙江频道)
上城区不满足于“应保尽保”的救助现状,而是针对很多家庭的贫困都是动态式的,随时产生也随时消失的特点, 推出“零贫困家庭”工程实行动态救助,建立发现、帮扶、解决机制,做到“出现一个,发现一个;发现一个,帮扶一个;帮扶一个,解决一个”,这是自己给自己施压,找麻烦。但也正是这点,让我看到了该区政府解危济困的诚意和决心。
比较其他救助机制,“零贫困家庭”工程最显著的特点是它打造了贫困发现机制(其他三项机制是帮扶运作机制、资金募集机制、考核激励机制),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救助工作理念。此前都是由个人提出申请,民政部门核实后再确定救助。此种实施系统往往会给求助人造成很大精神压力,因为一些工作人员在甄别申请最低生活保障者时会自觉不觉地运用歧视的语言和做法,思想中总有申请者可能“骗保”的潜意识,眼睛盯着的是享受低保者的与其该身份不相称的消费行为。所谓带手机者和金银首饰者不能申请低保等各类规定就是由此而来。显然,这种实施系统不利于救助工作的展开。
救助工作的最大特点是服务于民,虽然各地政府在实施救助工作时也强调这一点,但从上述具体的实施过程看,更强调管理。用管理来完成甄别任务,用管理来落实救助资金,用管理来驱逐“骗保者”,在严格管理(管理当然需要)的同时,忽视了服务职能。而现代社会救助工作则更强调以人为本、更强调服务。从要求由困难群体提出申请到政府委托社区志愿者深入家庭主动发现受助者,体现的就是这样的变化。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免除低保申请者遭冷眼受歧视的尴尬,而且更能保证落实救助人众的可靠性、真实性,从而确保“出现一个,发现一个;发现一个,帮扶一个;帮扶一个,解决一个”的救助目标的实现。
什么叫真正的以人为本?这才是。救助工作由强调管理到强调服务的转变,既切合现代社会转型的需要,也符合很多家庭的贫困都是动态式的实际。正所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零贫困家庭”工程要解决的就是各有各的不幸的家庭困难,非常人性化,值得称道。尤其是这中间传达出的现代社会救助理念为各地正在开展的救助工作提供了参照,足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