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进:三个“假如”与一种事实
读完全国人大代表王全杰的一篇博客文章《我考研分数第一,我却落了榜》,我完全能体会他的悲愤之情。他是位至性至情的人,其对考研面试中存在的不公现象深恶痛绝,又为郭肖霞的遭遇悲伤不已,其种种愤怒、悲伤、无奈等复杂感情在下列句子中表达无遗:“我为郭肖霞惋惜,我为郭肖霞不平,我为郭肖霞长哭!我亲爱的学生,假如你家庭不贫困,假如你父亲有能耐,假如你脑子灵活在复试前稍微活动活动,或许结果不会出现今天的这种局面。”一个排比句,三个假设句,给人以极大的心灵震撼!(4月18日《信息时报》)
三个“假如”并不是什么高深的春秋笔法,傻瓜都会意会到,这是在直陈此次考研面试中存在的不公现象。在暂时没找到事实证据的情况下,王先生只能用假设句提醒人们注意这样一种现象,即农村考生尤其是贫困考生最容易受到面试潜规则的伤害。王先生的意思最明白不过,要是郭肖霞不是出生在河南省国家级贫困县的一个农村,加上幼年丧母,家境贫寒,她就能像其他出生在有钱人家庭的考生那样,送得起礼,请得起客,拉得起关系,面试靠官就断不至于将她淘汰出局。
在洛阳725研究所尚未出面自证清白的情况下,我们姑且就将三个“假如”当作“假如”来读,但凡是熟悉当今各种各样面试情况的人都会认为,王先生的三个“假如”确实指陈了一个事实:大凡有面试的地方,总存在这样那样的潜规则,而潜规则流行的地方必定是穷人遭殃。众所周知,用亲缘、地缘等其他社会关系托人帮忙,请客送礼,已然成为公务员面试、考研面试等顺利通过的潜规则,考生的素质似乎不再是决定性因素,倒是金钱、权力成了取胜的最大砝码。如郭肖霞这样的贫困考生哪有财力参与这些潜规则游戏,他(她)们要钱没钱,要门路没门路,唯有凭真本事与人博弈。可人的能力又怎是金钱、权力的对手呢?郭肖霞们必败无疑,他(她)们之成为非公正性面试的牺牲品那是必然的。
要防止“笔试入围,成绩无所谓,反正名单面试定”的现象,保证让郭肖霞这样的贫困考生参与公正、公平的考研面试,必须要打破潜规则,实行评委异地或跨校交流,阻断亲缘、地缘、金钱及权力等其他社会关系对评委的影响。其次是引进针对评委的监督机制,进行面试评分的可信度校验。譬如,针对同一考生,对不同评委给出的悬殊分数进行比较分析,防止其暗中做手脚。再次是对面试过程进行监控,需要时可以随时调出录像进行复核。譬如郭肖霞为什么面试没通过,光靠面试组织方嘴巴辩说没说服力,如能用现场录像展示全过程,公正与否则一目了然。
王全杰身为全国人大代表,就郭肖霞一案发出如此强烈的怒斥声音,我们不妨将其视为一种民意的集中表达,是其在以另一种方式履行人大代表的职责,对此,有关部门不妨将此博客文章当作一份另类议案给以高度重视,认真处理。
通讯:浙江绍兴市人民西路67号《绍兴教育》
邮编:312000
电话:0575-6865066
13967591161
信箱:wxjxc@vip.sina.com
http://news.sina.com.cn/s/2007-04-18/013212802469.s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