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王学进
王学进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2,200
  • 关注人气:11,25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学进:公共文化设施何以不姓“公”

(2007-02-10 23:24:22)

王学进:公共文化设施何以不姓“公”

东方艺术中心是上海继大剧院、博物馆、图书馆等之后又一标志性的现代化大型公共文化设施,这个力求与国际接轨的大型剧场,给管理运营方提出了新考验。以保洁为例,装饰东方艺术中心内墙的陶瓷挂片多达15.8万片,最高处达14.8米,全部擦洗一遍就要两个月;4700块玻璃幕墙外罩,每洗一次得4万元。电费更占东方全部开销的三分之一,平均每天维护成本就达9万元。(29日《人民日报》)

东方艺术中心暴露出来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即各地政府假借建设公共文化设施之名,大建城市标志性建筑,结果除了为在任领导的政绩重重地添了一笔外,很难说这类公共文化设施为当地民众尽到了多大的公共服务。它们太阳春白雪了,下里巴人享受不起。

既然名为公共文化设施,就得立足于为公众服务,其性质本来应该是这样的,否则就不配称为公共文化设施,干脆就叫富豪文化设施得了。就以东方艺术中心为例来说,一套音乐厅的管风琴设备投资高得惊人不说,单是其对环境要求之高就够吓人的:需要整个音乐厅24小时的恒温、恒湿,光电费就是一个惊人数字。这类西洋乐器国人大多无缘见识,一般的普罗大众更是闻所未闻,很显然,其配置的动机就不是为了服务于民众,而是专为少部分精英阶层准备的。

毫无疑义,越是豪华的设施,其利用率越是低,利用率越低,资源浪费越是严重。现状摆在那里,东方艺术中心不但难以收回投资,甚至连高额的养护成本都支付不起了。4700块玻璃幕墙外罩 每洗一次得4万元,这是什么概念?报道说了,该中心平均每天维护成本就达9万元。而事实是,投资方和管理者一门心思想着收回投资和赚取利润,就总想着通过组织具有国际水准的大型文艺演出来吸引观众,票价自然提了又提,直至天价。报道称,东方艺术中心最辉煌的,是200511月成功迎来世界顶级的柏林爱乐乐团。乐团演出成本高达1200万余元,创造了东方艺术中心迄今为止的最高票价——4000元,似我等工薪阶层根本不敢问津。

如此说来,这样的公共文化设施已经不姓“公”了。本来,它姓不姓“公”不关我等小老百姓的事,谁叫咱赚不来钱呢?但话说回来,咱是纳税人,像东方艺术中心这样的公共文化设施就是用咱纳税人的钱垒起来的,咱们当然有权要求它姓“公”。咱小民一个,虽然无权改变既成事实,但基于以下事实:上海全市50%的县级文化馆未达到规定的标准,按照标准化要求建设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仅占总数的18.8%,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平均面积还不到50平方米(200691日国家文化部),咱还得提醒一句:城市居民需要好的文化设施,农村居民、离土农民和外来人口等也需要文化设施,在预算文化设施经费时,请给他们多预留一点吧。

让外来民工多看一场电影,与让精英白领看一场冰上芭蕾,不能说两者的文化价值相差多大,但体现出来的为政者的执政理念可大不一样。最后,我希望,为政者要多做做“公共”两字的文章,让公共文化设施真正姓“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