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王学进
王学进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2,200
  • 关注人气:11,25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学进:谁该为报刊语言差错担责

(2007-02-04 12:12:01)
王学进:谁该为报刊语言差错担责
   记者从2月3日召开的“全国报刊逻辑语言应用病例有奖征集活动”颁奖大会上获悉,中国报刊差错堪忧,据不完全统计,平均每种报纸四十六个语言逻辑错误,每版五点八个。中国编辑学会会长桂晓风称问题的严峻性到了“令人瞠目结舌、不可容忍的程度,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严重的阶段,恐怕也不为过”。(2月4日中国新闻网)
  何以现在媒体编辑的学历越来越高,专业化越来越强,可经由他们的手编辑的报刊语言差错之高竟创下了历史新高,原因何在?桂先生分析说,其知识和技能上的缺陷,与学校教学有关。现在多数大学生根本不上中文课和历史课,为了应付高考,多数中学从高二就分文、理科。即使是中文系毕业生,在这样的群体中,其语文水平也受到很大限制。他的分析有理,但不全面。
   一个人的语言文字功底大多是在中小学阶段打下的,大学里即使开中文课也难以从根本上提升一个人的语文水平。出于应试教育的需要,多数中学从高二就分文、理科是事实,但理科生也是要上语文课的,周课时和高考分值(都是150分)与文科生一样,语文科的重要性并不因为文理分班有所降低。其实,无论从课时计划、考纲要求、测试标准,还是从其在整个学校教育中所处的学科地位来看,从小学到高中,语文都处在主课地位,其老大地位至今没动摇过。可事实是,语文教学的效率则是如此的低慢差费,遂由语文“误尽天下苍生”一说,根子何在?
  你说语文课不重视基础知识教育吗?完全不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生就在接受老师的咬文嚼字教育,中学阶段更是如此,老师除了讲点篇章结构、主题思想外,大量的时间精力都花在了正音正字和改正病句上。事实上,他们从上学那天起,就在接受编辑能力的训练了。就我所知,现在通行的高考语文考纲和考试说明简直就是为培养报刊编辑制定的,这从高考试卷的结构上就可见一斑:第一题考拼音、第二题考错别字、第三题考标点、第四题考病句、第五题考近义词辨析,每题三分,共六题,单是基础知识就是18分。至于课堂上花在改错别字和病句等字词句的讲解和练习的时间更是多得不得了。
  正应了那句话,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从应试角度而言,大运动量的字词句训练,确实有助于考试成绩的提高,可是脱离了语境的机械式训练,只会将学生训练成如何做四选一选择题的考试机器,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这种训练的最大危害是让学生失去了语感,他们除了能在给定的四选一的选题中保持一定的选对选错的语感警惕,根本无法让他们在阅读课外作品及自我写作中保持良好的语感。语感是靠大量的阅读产生形成的,而当今的语文教学恰恰忽视了这点,当然事实也不允许。学生一天到晚忙于做题目考试,哪有课外阅读时间?
   这种貌似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字词句训练造成的另一恶果则是,教师不顾文体总是按应试需要把一篇篇美文大卸八块进行支离破碎的语言推敲、语法分析,学生不但感受不到文本的情感之美、思想之美、艺术之美,一句话即人文美,而且还在大量的改错练习中产生了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厌恶之心。试想,老是让学生脱离语境找错字、找病句,他们怎么会对祖国的语言文字爱得起来?学生一旦在潜意识中形成汉语言文字面目可憎的印象,他们更加不愿看课外读物了,更无法生成语感了,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我自前年从语文教师转行做报刊编辑兼校对以后,越发感觉到语感之于编辑工作的重要性,也越发体察到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涯误人之深。眼看记载并创造了祖国灿烂历史文化的汉语言文字竟被今人糟蹋成如此模样,不由得想,这都是因为今人太不把祖国文字当回事了,太不热爱汉语言了,追根溯源,恰恰是当今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工具理性教育导致了学生由厌恶语文教学转而不爱汉语言,结果造成不止一代人的语文水平的大幅度降低。对此,语文界应该担责,更应该反思。
通讯:浙江绍兴市人民西路67号《绍兴教育》
邮编:312000
电话:0575-6865066    13967591161
信箱:wxjxc@vip.sina.com
http://news.sina.com.cn/c/2007-02-04/033812221956.s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