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考制度经得起“裸考”的挑战吗?

(2006-06-02 11:26:10)
王学进:高考制度经得起“裸考”的挑战吗?
  像一枚钉子,我的眼睛被“裸考”这一新名词牢牢地吸引住了。发明这个新名词的专利归属于北京一所学校的高三学生。家住中关村的谢女士有位即将参加高考的儿子,5月末的一天,儿子回家对母亲说:“妈,今天我们班上宣布了能够得到加分的同学,一共有20多个呢,他们一次能加20分。”随后报出加分同学的类型: “有市三好学生干部、有二级运动员证书的、有获创造发明奖的,还有少数民族、华侨、牺牲警察的子女,爸爸妈妈是现役军人的,也能照顾提前录取,反正好多呢!”随后儿子嘴里又嘟囔了一句,“我们班上有个同学说了,我们这些被剩下的,只有‘裸考’了!”(6月2日《中国青年报》)
   我要对这位学生说,“裸考”并不耻辱,倒是那些穿着衣服考试的学生未必个个都光彩。一个班有20多个加分考生,这太不可思议了。据教育部学生司介绍,按照国家规定,能够在高考成绩获得加分的学生,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体现自然属性的,如少数民族、归侨、革命烈士的子女,这一类学生大约占考生总数的7%;另一类则是后天表现特别优秀的,像三好学生、国家二级运动员、在各项“奥赛”、小发明等竞赛活动中获奖的学生。按班额50人计算,谢女士儿子所在班级符合第一类的约占3.5个(那还得条条符合,事实上不可能),那另外的16.5个全属于二类了。我无从获悉该班凭什么争取到这么多加分考生,只知道一个班级有如此之多的加分考生不正常。
   教育部之所以制定给“后天表现特别优秀的”考生加分的政策,目的是为改变“一榜定终身”的选拔机制,通过淡化“高考指挥棒”的作用,改变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现状。初衷虽好,但各地在实施加分制度中花样百出,造假、走后门等各种舞弊手段层出不穷。就以三好学生评比为例,教育局每学年都会给各校下达评比指标,说是让学生评,其实遵循的是这样一条潜规则:先是照顾市县领导的子女,再是照顾局领导的子女,然后是校级领导的子女,再然后是教师子女。4月11日《大河报》不是报道了,南阳市卧龙区教体局向该市第十四小学下达了6个区级“三好学生”指标,该校却将其中的5个分配给了教师子女。在分配指标时,有的年级因教师子女多无法分配,竟然用抓阄的办法产生。三好学生评比的不公直接影响到了高考加分制度的不公。
   再说小发明竞赛获奖加分制。原来规定,只要获省级一等奖的可加20分,今年开始取消了这一规定,改为获全国一二等奖的才能加分。为什么?就因为在小发明创造中存在不少的造假现象,某发明作品说是某学生创造的,其实,谁不知道,在当今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哪有余力从事发明创造(即使有也是个别的,而且不可能花很多时间),很多的学生发明作品,无论是点子、设计思路还是产品制作,多是集中了教师、家长甚至外人的智慧心血,从头至尾都是学生独立设计制作发明的作品有,但多不到今天所宣传的程度。尤其是大量高精尖的学生发明作品的出现更令人生疑,如刚获得今年全国一等奖的作品“利用摇感植被指数对某一草原气候进行研究”(发明者系北京一学生),其选题之新,其科技含量之高,万难想象这是学生的发明作品。我的同事——一位曾获得全国中青年教师十杰的专职发明指导教师在电话中说,这样的作品连他都看不懂。他还报给我几个一等奖作品的名称,我记不下(那些符号对我太陌生了),再三称,不懂,不懂。获得这些奖的学生当然该加分了,只是这么一来,又将造成新的不公:取消了省一等奖的加分资格,改为全国一二等奖的加分,显然有利于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的考生,农村学生问鼎全国大奖又有多少可能呢?
  事实证明,三好学生的评比无助于素质教育,出台给小发明创造获奖学生加分的政策也难以助推素质教育,那么,给奥赛获胜者加分的政策又能为素质教育推多少波、助多大澜呢?答案就在一位物理教研员刚刚对我说的一席话里,他说,凡是参加奥赛的学生一般都不报参赛专业,因为多年的魔鬼训练已经使他们极度厌恶这门课,他们最没兴趣的就是参与奥赛的这门课。呵呵!事与愿违啊!请问,难道我们要的是这样的素质教育吗?
   情形明摆着,高考加分制度的推行并不能从根本上触及现行的高考制度之弊,上述初衷只能是一厢情愿。这还不可怕,所可虑的是,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在执行这项政策时,功利主义严重,一些掌权者将之作为以售其私的法宝,制造新一种社会不公,从而损害了高考制度赖以存在的根本特性——公正公平。“裸考”一词的出现传递出一个信号:高考制度的公正性正受到高考加分政策的挑战,恰如老顽童周伯通玩的绝技“双手互搏”——自己伤害了自己。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6-06/02/content_1404546.htm
通讯:浙江绍兴市人民西路67号《绍兴教育》(身份:副主编)
邮编:312000
电话:0575-6865066   13967591161
信箱:wxjxc@vip.sina.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