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进:贴海报致歉:难能所以才可贵
5月15日,西南大学原西农校区学生二食堂旁的张贴栏里,一名男大学生贴出的一张致歉书吸引了众多同学的眼光。这位男生为14日上午发生的事致歉:当其在西农校区附近的共青团花园里看书时,发现有两位男子在偷一位女生的包,便过去询问,哪知道对方竟恶狠狠地威胁,让他少管闲事,随后他被其中一男子看住。直到两男子离开,他才去报警。他为当时没见义勇为感到可耻,故以这种方式表达他内心的歉咎。(5月16日《重庆晨报》)
从当时情形看,他只是没见义勇为,而不是见义不为,事实是他上前“询问”(也可理解为阻止)过了,而且事后也报警了,只是鉴于当时以一对二的劣势,才没有“勇为”。假如他不是一个律己甚严的人,完全可以找到足够的理由为自己解脱,何至于用张贴海报的形式自曝其丑呢?而且从其用三个感叹号作为标题,全篇都用红字写成的特殊书写方式分析,他的致歉是真诚的,自责是严厉的,好像非如此不能抚平良心的不安。这是一种特殊的自我救赎方式,在我们这样一个缺少宗教忏悔意识的国度里,该男生的行为才格外醒目,令人刮目相看。该男生大有古仁人之风,犯过知过,毫不掩饰,凸显了当代人尤其是大学生十分稀缺的一种悔罪意识。
我们见多了大学生们自以为是、固执己见、文过饰非的种种劣迹,猛然间发现这种不饰过、不诿过于人的坦荡行为,真有让人六月天遭遇甘霖般的感觉。一位普通的大学生有这种坦陈已过的勇气和品德十分难得,即使在古代,具有这样品德的人也不多。人不能无过,孔子常担忧“不善不能改”(《论语·述而》),因而表扬颜回“不贰过”,这就难怪子夏感慨:“小人之过,必文(文饰掩盖)”(《论语·子张》)。现实社会里,能像颜回那样“不贰过”的人实在太少了,故孔子浩叹:“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内心自我谴责)者也。”对此,朱熹阐释道:“内自讼者,口不言而心自咎也。人有过能自知者鲜矣,知过能内自讼者尤鲜,能内自讼则悔悟深切而必改。夫子自恐终不得见而叹之,其警学者深矣。”(见朱子《集注》)孔子为“警学”而发的感叹,未尝不是对读书人品德的一种期许。
尽管该男生没披露自己的真名实姓,为此起发生在当代大学校园里的一桩罕见新闻留下一个缺憾,但由于其标示了另一重人文意义,即人的自讼意识,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人格修炼的另一种维度,意义非同凡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