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中国教育穷,但绝想不到会穷到这个地步:学校竟靠收破烂来贴补教学所需。这事就发生在甘肃红古区海石湾第二小学。报道称,每学期开学初,该校都会通知学生交废品。“啤酒瓶26个,纸盒大概10公斤左右。”家长说:“定任务量是老规矩了,而且这种情况已经有五六年。”为此,一些不喝酒的家长也开始喝啤酒,为孩子准备这些废品。“一次就要给学校准备这么多(废品),一些家长拿不出来就掏钱从附近的小卖部里收购。”每逢周末(学校规定上缴废品的时间),学校门口就挤满了前来缴废品的“破烂王”。(3月19日《兰州晨报》)
暂且不论此种做法的妥当与否,只说其所预示的问题。从该校一位姓张的老师回答记者时说的话,学校“让学生收废品是为了勤工俭学”,可知出发点是积极的,但从实际情形看,“俭学”目的是达到了,但没解决好让谁“勤工”的问题,是学生在“勤工”呢,还是家长在“勤工”?答案是家长。一名学生告诉记者,自己偶尔会将空瓶子捡回家,但给学校缴“废”主要还是家长的事情。所以说,该校出台收废品制度,主要目的还是创收。
该小学如果不是困难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断不至于想出此等有辱斯文的创收举措。当然受辱的不是这所小学,而是当下的中国教育。这一堆堆垒积起来的垃圾山犹如一道道耻辱柱,见证了中国教育史上沉重而又耻辱的一页:在我国西部曾有一所小学把学生家长逼成破烂王。我知道该小学也是被迫无奈才这么做的,我无权对其施以谴责。只要大致了解中国的教育经费投入的现状,就会对该所小学的做法报以足够的同情。
也许人们对这一数据有所知,1993年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内提出,到2000年,国家财政教育性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要达到4%,但是到2001年时,只达到2.4%,到2003时才达到3.28。而对下列数据则可能比较陌生,2002年西部农民人均收入仅为东部的46%,体现在教育方面,2001年中、西部农村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分别为东部农村的21%和36%,中、西部农村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分别为东部农村的18%和30%(《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3期 )。下面是2000年东西部几个省份的比较,上海人均GDP(30805元)、人均财力(2918元)、小学生人均经费(2575元),贵州人均GDP(2475元)、人均财力(207元)、小学生人均经费(325元),前者三项分别是后者的12.5、14.1、8.0倍(2005年11月24日中国财政科研所提供)。
国家教育经费总体投入不足,加上地区差别带来的经费投入的不公,致使中西部地区的教育发展举步维艰。国家近年来虽已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教育投入,但从上述消息看,要从根本上改善这些地区的教育环境,任务还非常艰巨。在此,我只能表达一个愿望:但愿那堆积在海石湾第二小学的垃圾山能刺疼中国教育的神经,然后知耻而后勇,想方设法加大教育投入,用实际行动洗刷掉中国教育史上这耻辱的一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