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世连:唐诗解读——外国专家也忽悠
(2012-10-04 15:26:40)
标签:
唐诗欣赏文化 |
分类: 友情转载 |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宋词历来被视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但几十年来对唐诗宋词的研究却不尽令人满意,随便翻翻近几年出版的文学史,几乎都是千篇一律的评说,如同官样文章,空洞干巴而又无味。近读美国专家宇文所安研究唐诗的几本著作,颇觉别开生面。
外国人不受中国教条的约束,只凭一个人的研究个性、研究心得,洋洋洒洒、忽忽悠悠地一路说下去、写下去,倒也很有可读性和启示性。比如宇氏的研究就充分利用了中国专家的研究成果,但却采用了西方人所熟悉的传记批评、历史批评、形式批评等现代或后现代的研究方法,倒也提出了一些新问题,得出一些新结论,从而把唐诗研究往前推进了一步。
诗是最难翻译的语言形式,已成古典的唐诗更是难译。诗有言、象、意、道多层次,如果说前三个层次还可以勉强言说的话,而道则是“道可道,非常道”了。因为诗本质属心灵语言,它不仅紧连着一个人的意识或无意识,还与一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与原型、情结等心理因素相连,与风俗、习惯、趣味等等相连。外国汉学家当然也有一些中国通,其知识积累甚至超过中国的顶尖学者,但因为他们毕竟与中国文化之根隔着一种巨大的历史文化的壁障,所以他们对中国诗的领悟上就不如普通的中国读者了。宇文所安氏的情况也是这样。尽管他的著作有着上面所提到的诸多长处,但一进入诗的翻译、进入对诗的深刻解读,就很难使人认同了。下面仅从《晚唐》中试举几例,供大家讨论。
《晚唐》103页谈王维的诗:
观猎
风动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是盛唐最优秀诗歌中的一种类型。诗中的形象提供了各种感觉的证据。树叶干枯从树上落下,这一事实可以使鹰看得更清楚。没有雪(地上没有雪,天上也没有下雪)则使马更容易奔走。诗的结尾很美,呈现一种缺失的形象,远处广阔天空中原本有一只鹰(所射的一只小鸟,远处看去更小了)现在看不见了。”
宇氏可能不了解中国古代打猎的习惯,那是要带猎狗和猎鹰的,几百年之后苏轼出猎还保留了唐代的习惯,“左牵黄(狗),右擎苍(鹰)”,所以宇氏会把草枯鹰眼疾解释为树上的鹰,把射雕这一打猎的代称理解为射鹰了。
《晚唐》141页谈雍陶的诗:
寒食夜池上对月怀友
人间多别离,处处是相思。
海内无烟夜,天涯有月时。
跳鱼翻荇叶,惊鸟出花枝。
亲友皆千里,三更独绕池。
宇氏解释第二联说“眼前的景象是他处处去的地方之一,却是一个很幸运的地方,在一个有月光但没有雾霭的夜晚……”很明显,宇氏把无烟解释成了没有雾霭,这明显不妥。诗的第二联是所谓“承”,要切题,切寒食对月的题目,而中国的习惯,寒食是不能动烟火的。所以无烟日就是指的寒食这天,并非没有雾霭。
《晚唐》151页,解读刘得仁的两句诗:
石溪盘鹤外,岳室闲猿前。
“因为翻译成盘旋的盘也可以描绘飞鸟旋转地飞翔,我们可将首句理解为在盘旋的飞鹤之外的石溪。然而对句只能翻译成现在的译文。同样我们也可以将第二句理解为在猿开始叫之前,驱散一些奇怪之处。”
宇氏可能并不理解中国的古诗并不完全遵从现代英语语法,作定语的修饰词也可放在主词之后。所以一定要把石溪盘鹤外译成盘旋的飞鹤之外的石溪还勉强说得过去,而把岳室闲猿前译成在猿叫之前就很笑话了。
《晚唐》195——196页谈李白的诗: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楼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山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有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吉祥的鸟很久以前就消失于白云之上,像崔颢的黄鹤一样。凡人的踪迹消失在泥土之下,被埋的幽径上留下了有限的踪迹(埋字在这一时期是一个沉重的词,但是并没有葬礼的埋葬的含义),官员们的衣冠主要与文物相关,是个很难翻译的词,我们只能称之为华丽的衣物。我们后面还要看到这个词在相似的诗句中重复出现。”
不错,埋或衣冠都是很难译的词,难在中国诗歌语言的虚实相生,空灵得很,以实译虚,对号入座,就会胶柱鼓瑟。比如将衣冠译为华丽的衣物就很不妥,倒是把与官员、文物相关的意思译出来才好。
另外,以下几处也值得商榷。
《晚唐》154页解释喻凫的诗:
晚次临泾
路入犬羊群,城寒雉堞曛。
居人只尚武,过客漫投文。
马怯奔浑水,雕沉苍茫云。
沙田积蒿艾,竟夕见烧焚。
宇氏认为“这首诗还提供了一个细节帮助我们了解这些诗人的生活:旅行者献上一首诗期望得到报酬。毫无疑问希望得到食物。而这里靠近边关,诗歌无人欣赏。我们这里看到一个流浪的职业诗人靠自己的诗生活,然后继续旅程。”
宇氏前文提到喻凫生卒年为810——850,约20岁时进入长安,840年进士及第,入仕不久担任县令时去世,很难说是个职业流浪诗人。宇氏之所以如此认定,靠的是“投文”这个词,并把投文认定为献诗乞食。从诗中提到的边关、过客、夜晚、投宿等背景材料看,将投文理解为投送关文即过境证明之类文书更好。
《晚唐》230页 评许浑诗:
题苏州虎丘寺僧院
暂引寒泉濯远尘,此身多是异乡人。
荆溪夜雨花飞疾,吴苑秋风月满频。
万里高低门外路,百年荣辱梦中身,
世间谁似西林客,一卧烟霞四十春。
关于第二联,宇氏认为“是这一形式通常要求的描绘性对句:溪中的落花与秋风相配,长江中游的荆州与下游苏州的吴地相配。”
荆溪是否即是荆州之溪,恐要大打折扣。苏州附近就有荆溪。南宋蒋捷是苏州附近的宜兴人,他知道荆溪是当地著名的九溪之一,他在一首叫“贺新郎”的词中说过“濯溪雨涨荆溪水”。
诗无达诂。也许我的理解也有偏执之处,诚望方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