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蔡世连:粮店、药店与百货店

(2012-09-26 12:51:07)
标签:

纪晓岚

蔡世连

南怀瑾

儒道释

文化

分类: 友情转载

谈到儒释道三家的区别与联系,南怀瑾在其《老子他说》中曾这样说:“对这三家,我经常比喻: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食粮;佛家是百货店,像大都市的百货公司,各式各样的日用品俱备,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选购一些回来,没有钱则观光一番,无人阻拦,但里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东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而且他还认为“细读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会发现一个秘密。每一个朝代,在其鼎盛的时候,在政治的治理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秘诀,简言之,就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

那么,儒家如粮食店、佛家是百货店、道家是药店的说法是否南怀瑾氏的发明呢?是他的经常性比喻还是别人的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这个发明人是清代的纪晓岚,而不是南怀瑾。纪氏的《阅微草堂笔记》多次谈到儒释道的关系,粮食店、药店之类的说法大概也是从他开始的。《阅微草堂笔记·卷四》就曾借一个守藏神之口谈三者关系:

“儒以修己为体,以治人为用。道以静为体,以柔为用。佛以定为体,以慈为用。其宗旨各别,不能一也。至教人为善,则无异。于物有济,亦无异。其归宿则略同。天固不能不并存也。然儒为生民立命,而操其本于身。释道皆自为之学,而以余力及于物。故以明人道者为主,明神道者则辅之,亦不能专以释道治天下。此其不一而一,一而不一者也。盖儒如五谷,一日不食则饿,数日则必死。释道如药饵,死生得失之关,喜怒哀乐之感,用以解释冤愆、消除怫郁,较儒家为最捷;其祸福因果之说,用以悚动下愚,亦较儒家为易入。特中病则止,不要专服常用,至偏胜为患耳。”

在《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四》中,纪氏针对当时儒道释三家往往互相排斥的现实也发表过这样的看法:

“余谓各以本教而论,譬如居家,三王以来,儒道之持世久矣,虽再有圣人弗能易,犹主人也。佛自西域而来,其空虚清静之义,可使驰骛者息营求,忧愁者得排遣;其因果报应之说,亦足警戒下愚,使回心向善,于世不为不补。故其说得行于中国,犹挟技之食客也。食客不修其本技,而欲变更主人之家政,使主人退而受教,此佛者之过也。”

对于纪氏的这本书,南氏是熟读过的,就在《老子他说》谈到儒道释区别不多会,南氏就谈到了纪氏:

“清代乾隆年间,主编《四库全书》的学者纪晓岚曾经说过:‘世间的道理与事情,都在古人的书中说尽,现在如再著述,仍超不过古人的范围,又何必再多著述。’这的确是一则名言。试看今日世界各国学者关于思想学术方面的著作,无不拾人之牙慧,甚至,强调说来,无不是中国古人说过的话。”

至于世界各国学者的著作是否都是拾人牙慧,甚至都是说的中国古人已经说过的话,暂且不论,南氏的粮店论拾的是纪氏的牙慧,恐怕倒是推不掉的。

还有一点也需要说明,纪氏的粮店论是就修身齐家治国这样一些日常性、可操作性的层面而言的,并不认为儒家仅是精神食粮;而对释道两家,则是从特殊性、精神抚慰作用的层面而言的,不认为具有一日不可缺的功能。南氏则认为释家如百货店,各式各样的东西应有尽有,那么当然也会包括食品或粮食了,这样的说法恐怕就太大胆。至于他还说什么历代统治者都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就更是属于“他说”了。

(蔡世连,曲阜师大文学院教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