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弗似的现代人,你们的时间哪去了?
(2011-08-18 07:28:40)
标签:
西西弗闲暇时间现代人生活智慧休闲 |
分类: 心灵的空间 |
蒸汽机发明之前,人们运动速度的差别是马的平均速度与人的平均速度的差别,无非是穷人步行,富人、官人骑马,这种情形在中国延续了两三千年。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近一百年来,人们运动速度的差别爆炸性地扩大了,火车、汽车、飞机、高速列车,人们出行代步的工具有了多样的选择。
几千年来人类文明的成果,更多表现在提高人类运动速度和通讯便利。人们从一个空间进入另一个空间,中间的转换时间越来越短。过去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封家书要在路上走几个月,甚至半年一年,现在手机短信、Email,手指头一动,那边就收到了。过去从北京到济南坐火车要八九个小时,十几年前提速到了四个半小时,现在动车组三个来小时就到了,几个月后北京到上海的高速铁路通车后,时间又会缩短一半。但是就这样,人们还是觉得时间不够用,希望更快一些。
运动速度的提高,通讯的便利,实际上已经为我们节省了大量时间,我们为什么反而觉得时间更加不够用了呢?节省出的时间哪去了呢?
经济学家舒马赫1978年提出一个经济学定律:“一个社会真正可用的闲暇数量通常是与这个社会用以节省劳动力的机器数量成反比。”这就是说,人们越重视时间,越绞尽脑汁去节省它,就越不可能享有它。
有时候我们会情不自禁地羡慕那些古人,我们不由自主地感慨,做个古代人多好!古代人好在哪里?他们有时间。
其实,时间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是富人还是穷人,每天都是24小时,每年365天。问题出在我们自己身上。为了挣更多的钱,谋取更高的职位,满足自己更多的欲望,使自己显得比别人更加成功,我们不肯停下来,就像被鞭子抽着似的,每天废寝忘食,加班加点,把自己搞得像一只团团转的陀螺;收入本来还过得去,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但为了与同事同学邻居攀比,看谁的房子更大,装修的更豪华,谁的车子档次更高,谁的手机更时髦,谁衣服鞋子的牌子更响亮,结果把自己搞成了月光族,搞成了房奴车奴,不仅手头一点闲钱也没有,而且还一睁眼就先欠了别人一屁股债,紧张焦虑,每天疲于奔命。
加缪在《西西弗神话》中,描写一个叫西绪弗斯的人,不停地从山下往山上滚石头,刚滚上去就又滚下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永无停息,这其实就是现代人生存境况的生动比照。
一年的时光为什么要分为52个星期,每个星期为什么要留下第七天当做礼拜日?圣经告诉我们,那是因为上帝累了,要停下来休息。在这种时间安排里,隐含着先人们的智慧。
到丽江旅游,最大的感触是那里的慢生活,一切都慢半拍,有意无意间,你的步速你的语速就会慢下来。坐飞机回到北京,一落地,生活节奏不由自主地又快起来。我想,也许这就是每到周末许多人选择去乡村度过的原因吧。乡村生活的一大特点就是慢,或许正是这种慢,这种静谧闲适,让我们充满了向往。
一个网友在我博客里留言,说他一家有幸在美国的肯塔基州生活了好多年,亲眼看到了一群崇尚自然的纯朴人们,“记不清那个县和那个村的名字了,反正我们都称呼它叫德国村,村里没有电、没有煤气、没有自来水(他们不要政府提供),总之,他们的一切生活都是顺应自然。日出而起,日落而归,歌声笑语,教堂钟声,鸟语花香,读书朗朗,金鸡报晓,牛羊成群,马车轻蹄,炊烟袅袅,打铁声声……一片和谐。几百年来,这群人们居然可以坚守自己的信念,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悠然自得地以原始的生活方式生活在高度物质文明的美国,我们除了感叹,还是感叹!”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感叹:难得浮生半日闲。很多人都说太忙,抱怨活得累。问忙什么呢,大多回答瞎忙。真是瞎忙。其实,有没有空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自己,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钱永远挣不完,工作永远干不完,好东西那么多,而且更新换代那么快,新产品层出不穷,永远也买不完,不可能全都搬到你家里来,房子够住就好,钱够花就好,不管什么东西,适可而止,够用就好。
印第安人有句谚语:“如果我们走的太快,请停一下,让灵魂跟上来。” 我们都会有这种体会,一个人,当你的身体处于功利性的运动时,你的思想就会处于发呆的状态;当你的身体处于发呆的状态时,你的思想反而会进入活跃状态。在这样一个物化的时代能给自己留下点空闲,找到点空闲,就像陶渊明说的那样,“勤靡余劳,心有常闲”,这需要一种真正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