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札记(9)
(2011-05-18 11:32:33)
标签:
王黎明诗歌读诗札记诗意雪文化 |
分类: 日记 |
《雪》
王黎明
下雪了,下雪了……
孩子们惊奇于这不平凡的雪,它来得太迟!
像一个在教室门口罚站的学生
它浑身呵着透明的热气。像一只小熊
它使城市肮脏,树木丑陋,使乡村灰暗,田野荒凉
一场太薄的雪,几乎掩盖不了满世界的灰尘
像镀铬的金属露出锈迹斑斑的伤口
像排泄污水的河流终年流淌着浑黄的浓汁
一场太薄的雪使蹲在墙角的垃圾更加猥琐
一场太薄的雪像抹去光亮的镜子使天空陷入沉闷
一场太薄的雪带来了几阵寒酸的赞美
夜晚又结成了冰。又白又亮的冰
空气像冷血动物一样,光滑,柔韧,嗖嗖作响
没有臭气,没有香味,更没有色彩
我竟怀有一种无法排遣的忧伤
1998年
(《人民文学》1999年第11期)
雪,在中国诗歌中是个经常出现的传统意象,历来被赋予诗意的内涵,从诗经里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到陶渊明的“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到唐人的“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雪不仅是高洁人格的象征,用以显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还常常与孩子们的童真一起出现,显得那么温暖纯洁可爱。
但是在这首诗中,诗人一反中国文学传统对雪的咏叹、赞美,一开始就责怪雪“来得太迟”,而且觉得“一场薄薄的雪,太纯洁,太柔弱/它使城市肮脏,树木丑陋,使乡村灰暗,田野荒凉/一场太薄的雪,几乎掩盖不了满世界的灰尘/像镀铬的金属露出锈迹斑斑的伤口/像排泄污水的河流终年流淌着浑黄的浓汁/一场太薄的雪使蹲在墙角的垃圾更加猥琐/一场太薄的雪像抹去光亮的镜子使天空陷入沉闷/一场太薄的雪带来了几阵寒酸的赞美……”
在诗人笔下,雪竟然成了丑恶的帮凶,完全颠覆了人们经验性的阅读期待,给读者以强烈的刺激和震动。个中人不难看出,作者在这里用的是一种逆诗意化的写作策略。
作者是在责备诗坛的堕落,诗人的自我矮化?还是感叹现实世界罪孽深重,美和善良对此无能为力,失望,无奈?或是二者都有?
更然我感到意外的是诗的结尾处,情绪发泄之后,诗人并没有获得一种快感,“多么可笑!面对屋脊上的星光、一团烟雾/我竟怀有一种无法排遣的忧伤”。突兀的转折,呈现出诗人的矛盾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