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人为什么不快乐

(2010-11-02 20:34:20)
标签:

孟子

《三字经》

人皆有之

中国传统文化

道德评价

文化

分类: 散文

    曾有人发问:中国人为什么不快乐?

    我曾遇到一个出租车司机,他说:干我们这行,早上一睁眼,就先欠了别人几百块钱。心累啊!

    中国人快乐不起来,是因为人们心中的道德负疚感。

 

    《三字经》开篇就说:“人之初,性本善。”这是孟子的观点。

    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刚一出生时人性是善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既然性本善了,又何必要强调后天的道德修养呢?这是因为“性相近,习相远。”

    孔子将先天的“性”与后天的“习”相联系,认为人虽然天性相近,但是由于后天“习”的缘故而有了“上智”与“下愚”之分。并由此推出了教育的重要性,“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三字经》接下来的四句极为重要: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表面看来,似乎是责备君父和老师,实质是授权,把教育、惩戒子民、学生的权力授给了君父和老师。不仅如此,还使君父和老师成为道德至善的化身,从而占据了居高临下教化孩子、学生、子民的道德上的优越地位。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惯以忠、孝并提;君,父并举,视国政为家政的扩大,“性善论”以及由此推导出来的泛道德的“德育教化”就成了中国几千年君主专制和人治的模式的逻辑起点和法理基础。

 

    儒家认为人性本善,要平治天下,一是个人须加强道德修养,二是统治者要通过道德教化手段,以弘扬人的善端,使民众保住善性并扩而充之。 

    孟子天真地认为可以通过道德教化来达成一个理想和谐的社会。

 

    在这种道德泛化的社会秩序中,一旦出现社会矛盾,人们就顺理成章地从道德上寻找原因,并诉诸于道德途径解决。这就使得德育凌驾于其他教育之上,也使得具有丰富内涵的人性为单纯的德性所取代。

 

    中国儒家文化对人性的道德评价,给中国人造成了心理负疚感和精神重压。

    曾有人发问:中国人为什么不快乐?根子就在这里。

    我曾遇到一个出租车司机,他说:干我们这行,早上一睁眼,就先欠了别人几百块钱。

    中国传统文化的泛道德倾向以及对人性的道德评价,使每个中国人早上一睁眼,甚至在睡梦中,在下意识里,都背负着道德的重负,你让他怎么能快乐得起来?

    为什么中国人总觉得自己活在别人眼里,为什么中国人的生活中充满了自私、冷漠、伪善、虚伪,其根源都在这里。

    更重要的,是这种泛道德的价值取向阻碍了现代法治模式在中国产生的进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